播前公认毁童年,播后好评如潮,《哪吒》或许为家长指明教育方向

首映之前,《哪吒之魔童降世》一度被认为是毁童年之作。然而其票房在1.5个小时之内破亿。观众看后好评如潮。这部神作到底有何魔力?作为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它为我们揭示了哪些教育哲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一、皮革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期待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电影中小哪吒说:既然他们都认为我是妖,那我就做妖怪给他们看。由于众人的偏见,错误的期待,使哪吒渐渐在行为上成了妖。而父母善意的谎言,让他相信自己是灵珠转世。让他在《山河社稷图》中静心修炼了两年,为正义,为斩妖除魔而奋斗,对海夜叉,更是欲除之而后快。,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很重要。这点是针对于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不足的情况。期待你的孩子成为盖世英雄,并认为他就是盖世英雄,那么它就将成为盖世英雄。如果你只期待你的孩子混个高中文凭就罢了,那么他顶多就混个高中文凭。啊

我见过身边的很多家长,他们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觉得自己的孩子混个高中毕业证就可以了。家长都不相信孩子,孩子更不会相信自己。

二、每个孩子都渴望父母的陪伴,而不是其他方面的补偿

电影中哪吒的母亲每天斩妖除魔,着实忙得很。这像极了现在大多数的父母。每天斩工作的妖,除老板的魔。尽管给孩子提供了其他方面的优越条件,却很难弥补孩子心中的孤独与苦闷。反而会纵容孩子,惹出诸多祸端。少了陪伴,在所有为问题上迁就,造就了魔童与熊孩子。

我身边有很多问题孩子。他们也是折在这个问题上。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们在外打拼,孩子住餐桌,或者扔给爷爷奶奶。父母为了弥补不在孩子身边陪伴的遗憾,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

之后孩子依然冷漠疏离,有时无法无天。相信有不少的家长会存在这样的困惑。

三、教育以爱为底色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确实是这样吧。最后让哪吒幡然悔悟,迷途知返的,恰恰是李靖无私的爱。一句“他是我儿”,一件事以命换命,足以使一个迷途少年悬崖勒马,迷途知返。每个家长都非常的爱孩子。重点是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很爱他。让孩子感觉到你的无差别的爱,不是因为他学习好,他很乖,而只是因为他是你儿。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教育意义上,有其他看法的欢迎留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