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个孩子能承受得住“我都是为了你好”。

作者:粽子

本文由:可可的粽子妈(kkdzzm)

前几天朋友跟我聊天,讲了一件事儿,主人公暂且成为A,男性,有一个两岁半的儿子,平时宝宝主要由孩子妈妈、姥姥和姥爷带着。这件事之所以让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也是因为这是比较少见的由爸爸主诉的案例。

1

这位爸爸由于工作忙,经常加班、应酬,回到家里一般都比较晚,孩子都睡了。他说,自己也看了一些心理学的内容,上面都说母婴关系很重要,于是孩子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觉得我赚钱就行了,孩子妈妈带对孩子最好。

不过孩子慢慢大了,会跑会跳会说话了,也会认人了,他觉得自己是时候可以登场了,但是没想到的是儿子经常不要跟他玩,就只要妈妈,这一点让他很挫败。一方面他也清楚自己陪伴的少,孩子跟自己不亲近是情有可原的,他也因此产生了很强烈的负罪感,但是这份负罪感很快就朝着奇怪的方向发展了。

这位爸爸说,自己第一步就是去学习各种育儿方法,研究两岁多的孩子是什么心理,需要怎样的养育,这按理说是没问题的,但是这位爸爸学了之后就开始对照自己老婆、丈母娘照顾孩子的方式是否有问题。

我以前也写过很多文章,给很多超级焦虑的妈妈们精神松绑,中心思想就是告诉大家:完美的妈妈不存在,完美的教育也不存在,只要在大部分时间里对孩子做到爱与尊重,就不用太担心一些小细节了。

孩子妈妈也不是全职带孩子,白天要去上班,晚上回家和周六日会陪伴孩子,工作日的白天就是姥姥带孩子,姥爷做家务。于是姥姥和妈妈就成了这位爸爸不满的主要对象,他的原话是:“就这一个孩子,都是为了孩子好,为什么就不能更尽心尽力一些呢?”

2

我接触过的很多妈妈都会有这种心态,觉得自己带孩子哪儿哪儿都是问题,也觉得老人带孩子哪儿哪儿都是问题,除了个别案例里面确实是对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了(比如长时间的打骂,以至孩子性格发生改变),大部分妈妈们认为很严重的事情其实都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

这种精神上的融合状态会随着孩子长大逐渐变淡,妈妈和孩子都成为独立的个体。而对于一些自己成长过程中对于亲密感十分匮乏的成年人来说,这种和自己孩子融合的感觉真的太好了,就会很容易陷在这种感觉离不愿意出来。有些爸爸也会有类似的表现。

3

一般没有那么强烈的融合需要的家长会理解、更容易接受孩子的成长中的一些磕磕绊绊。比如孩子摔倒了,他们会把孩子扶起来安慰,但是不会因为孩子摔倒自己也跟着伤心。

而不愿意跳出融合状态的家长就会觉得孩子周围处处是难以承受的风险,并且有一个很神奇的现象,孩子在这样的家长面前也会变得更“脆弱”。

这些话你有没有听过或者自己说过呢:

“我这辈子就只有这个孩子了。”

能接受他成绩不好吗?

时间久了,孩子也会积累很多愤怒,因为他要承担很多家长的情绪,不敢让家长失望,不敢做不符合家长期待的事情,倒不是说自己会被打被骂,而是会被家长用愧疚感控制。

不只是在亲密关系里一方不应该无止尽的依赖另一方,让另一方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在亲子关系里也是一样,父母不应该让孩子承担起自己人生的重量,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高兴自己才高兴,没有哪个孩子承担得起这样的压力。

作者:粽子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有两岁萌宝,专注0-3岁儿童心理,聊聊育儿,聊聊家常,可卖萌,可正经。原标题:《别再说你都是为了孩子,这话孩子听了会害怕》转载已获授权。图片来源:pexels

编辑:刘韶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