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要吃掉我”,戳中多少亲密关系的痛处

短片讲述的是一位空巢华裔妈妈和包子宝宝之间的温情故事。

导演说,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关于母性的故事,还是一个关于放手的故事。

大多数孩子,都或多或少经历过相似的被控制阶段。

不同的,可能只是时间长短,事件大小。

1

孩子不会被吃掉

却常常被掌控

孩子性格形成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这方面,胡歌深有体会。

在他的终身大事上,妈妈管得特别严。

不管他交到了多么优秀的女朋友,只要有一点点瑕疵,就会被妈妈判死刑。

胡歌参加访谈节目谈起母亲 /《鲁豫有约》

“妈妈你开心吗,我尽力了!”醉酒后的他,还曾发过这样的微博。

英文中有 Helicopterparenting 一词,译为“直升机教育”。

“直升机父母”过分介入儿女生活,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子女身边,保护或以保护的名义干预孩子的生活。

他们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马上降落,无时无刻不准备施以援手。

武汉一个琴行考级点,和考生一起等候的家长 / 视觉中国

父母疲惫劳累,子女往往也不堪其扰。

今年刷屏的朱雨辰妈妈,就是典型的包揽一切。

她自称“用全部生命去爱儿子,没有自我,完全没有自我。”

朱妈妈今年71岁。

每天早上4点起床,给儿子熬梨汁。

坚持了整整十年。

哪怕去看望儿子,也不嫌辛劳,随身背着一口重重的锅。

朱雨辰妈妈在综艺节目上谈起儿子 / 《我家那小子》

儿子今年40岁了,她第一次吃到儿子做的饭,竟然哭出了声:

他才40岁啊,为什么要面对这么多!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这样说道。

2

尽全力爱孩子

到时间就松手

日本独立教育信奉这样一句谚语:“愛子を旅に出す”。

这句话直译为:将爱子送上旅途。

隐含之意是孩子们应该勇于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早在幼儿园时,孩子们就被要求频繁穿衣换衣,通过更换运动服、校服来锻炼基本的生活能力。

到小学期间,他们需要参与打扫、清理餐盘、帮忙收作业以及任选学生职位,以更好培养集体感和责任感。

NHK记录片就跟拍过一位日本小女孩的生活。

7岁女孩Noe Ando / NHK纪录片截图

安藤年仅7岁,就已经能很好自理生活。

独立的小女孩 / NHK纪录片截图

她每天早晨自己起床洗漱,扎头发,用完早餐后一个人乘坐地铁去上学。

超远的上学路 / NHK纪录片截图

而她的母亲只负责早餐,除此之外没有需要操心的事。

前段时候还兴起了一种“散养教育”:

旨在给孩子更多空间与自由,不立规矩,不强迫孩子做任何事。

而以上无论是哪一种教育形式,其实都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适当留白。

家长再万能,也不能代替孩子成长。

生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3-6岁规则意识开始形成,这时候他们会开始对外界好奇,开始摸索世界。

家长的存在,就是帮助孩子直视、面对和解决挫折。

“帮着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帮孩子解决问题。”

一字之差,一念之间,影响的是孩子一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