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熊孩子到乖孩子,这位妈妈只做了1件事

由于孩子的语言发展还不成熟,缺乏与人互动的经验,情急之下就会采取一些比较“直接”的方式宣泄情绪,比如:打人、咬人、哭闹。如何对这种行为进行引导呢?

幼儿园的乐乐曾是让老师最最头疼的“熊孩子”,脾气暴躁、打人咬人,跟他越讲道理越不听,在与乐乐妈妈进行沟通后,这种情况有了明显好转。

妈妈了解情况后没有训斥孩子,也没有给孩子讲大道理,而是买了一套绘本:《请你像我这样做》。其中,《声音不是用来喊叫的》告诉宝宝感到愤怒的时候,要用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大喊大叫;《小手不是用来打人的》告诉宝宝小手可以画画握手,但不是用来打人的;《小脚不是用来踢人的》告诉宝宝小脚可以奔跑跳跃,但不是用来踢人的;《牙齿不是用来咬人的》告诉宝宝牙齿可以嘎吱嘎吱嚼东西,但不是用来咬人的;《话语不是用来伤人的》:告诉宝宝小嘴可以讲故事唱歌,但不能冲别人凶巴巴的大喊……

仔细想想,这套绘本设计真是巧妙呀。因为当我们想阻止孩子的某种行为时,只会强调“不要”、“不能”怎样,而忽略了“可以”怎么做。小孩子都有种逆反心理,越是禁止的他越想去尝试,而且给孩子讲大道理,是基本听不懂的。像书中这种具体、清晰、直白的行为教育远比语言教育更有效。

应用到孩子的其他行为,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情景1:孩子在墙上乱画

给孩子创造可以尽情涂画的空间,如准备充足的纸张、大画板,不但要告诉孩子“墙上不能乱画”,更应该告诉孩子:“你可以在纸上、画板上画哟”。

场景2:孩子乱扔东西

给孩子准备不怕摔的东西,比如毛绒玩具,和柔软的地垫、沙发垫等,不但要告诉孩子不能扔杯子盘子等易碎品,更应该告诉孩子可以扔哪些东西、什么时候可以扔着玩。

场景3:见啥要买啥

除了禁止,我们在带孩子出门或购物时,可以提前和孩子“约定”,制定购物清单等,告诉孩子出门可以做什么,有哪些好玩的和惊喜。

场景4:抢玩具

除了告诉孩子“不能抢别人的东西”,更应该告诉孩子如果想要,可以跟小朋友好好说、跟妈妈要等。

场景5:长时间玩手机

除了禁止、阻止类的语言,我们更应该用更好玩的游戏、高质量的陪伴、运动或“再玩5分钟”等正面语言来转移孩子对手机的沉迷。

总之,下次遇到孩子“胡作非为”时,记得多用正面词语、用具体清晰的行为去引导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