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在的时候,孩子在想什么?|花时间读

果果两岁之后,自言自语的时候愈发增多了。我经常看着她一个人爬到沙发上,将那些绒毛玩具摆放好位置,说着“我们一会儿去上课”、“现在睡觉吧”、“妈妈在,别怕别怕”,这样小大人的句子。

而且,她摆弄的不只是娃娃。沙发上的几个靠垫也经常充当着重要角色。她会用它们将自己围起来,说是在“建一个房子”,又或者是“开火车”;对颜色也有偏好,例如红色是门,蓝黑色是墙,而粉色毛茸茸的是枕头,有时也充作被子……

我喜欢就这么坐在旁边,看她一个人忙忙碌碌。她不需要我帮助的时候,我极少主动对话,更愿意扮演一个聆听者。在长大成人十几年后,当我有机会再次得以一窥孩童脑海中的幻想王国,像被卷入一场毫无征兆的热情风暴。

她的世界里会有神奇的人物和逻辑。譬如龙爸爸和龙妈妈争吵,小羊的礼物不见了一直哭,动物园里的长颈鹿和大象在赛跑,小猴子不愿意亲他的妹妹……那些自言自语的句子,除了来自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就是她每天翻阅数遍的绘本了。

儿童的语言、想象力,都在绘本的浇灌下发芽茁壮。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在竭尽全力感受这个世界。陌生的声音和语言,陌生的空气、光,陌生的事物和反应,那些具象的、却未知懵懂的环境,是如何转化为孩子可以理解、不再惧怕的日常呢?就是在妈妈的怀抱中听故事。

故事的语言,得以将具象的世界和抽象的感受链接起来,打通了孩子的五感和思维的脉络。情感的累积和爆发,又将抽象的幻想释放到现实的世界里,让孩子有了自己的专属语言。

当我仔细聆听果果口中,那些关于空间和情节的想象,我常常深深地被震撼到。这不禁引人好奇,我不在的时候,她在想什么?我没听到的时候,她在说什么?我醒着的时候,她又梦到了什么?

在博洛尼亚书展上,读到《阿莱克斯的魔法呼啦圈》时,我发现遇到了一个有趣的答案。

即使它还是小小的。

或许,这不过是一个男孩和狗,打着手电,坐在帐篷里的游戏;或许他们真的对着池塘,进行了一场神思遨游,但真相是什么又有什么重要。

我倒愿意相信欧内斯特家的池塘,确实连通着一个奇妙的异世界,那里有恐龙在缓缓散步,有巨人在夜色中徘徊,也有美妙的落日,那就是孩子脑海中最美丽神奇的地方嘛!

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不愿意探究真相,也深感没有必要。孩子有孩子的逻辑。果果第一次阅读时,我不过翻了两页,她就能复述“欧内斯特”这么拗口的英文名字——孩子被深深吸引了,无需其他佐证。

也许等她再大一些,会读懂这本书另一重意思——原本看上去普通、无聊的周遭环境,只要我们用心探寻,就能发现巨大的趣味。但对现在两岁半的她来说,尚不重要。我只要守护着她奋力萌发的幻想就好,总有一天,幻想的能力会自让而然让她体味到那个道理。

此时此刻,一本好书点燃的兴致,比什么道理都重要。

绘本像是我们随手播种的神秘种子,撒下去的时候,谁也不知道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每天一遍遍的翻阅、讲解,是家长亲手耕耘的过程。而土壤就是孩子的心,种子在这里吸收不同的灵性,有一天会释放出不同的故事给我们。也许从一篇开始,也许仅从只言片语开始,也许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收获了一本“一千零一夜”,每一页都是自己日日夜夜留下的影子。

那该有多幸福呵。

作者:花时间。国际新闻硕士,四语妈妈,童书译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美国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美国加州PAU心理学研究生。创立公众号慢成长,分享具有国际视野的早教发育、儿童心理、亲子教育知识。

微信公众号:manchengzhang123

个人微信号:花时间:babyhours001

吉吉:mancz001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