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不了学,家长管理要精细化

疫情防控期间,为了不耽误孩子的课程学习,很多学校以网上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然而深圳市民梁女士向南都记者反映,她上小学六年级的12岁儿子在家以上网课的名义,拿着手机玩游戏、看直播。

令人唏嘘的是,儿子拿着父亲的手机,在游戏平台花费1万多元充值了Q币,并给某网络平台的游戏主播打赏了12万元左右。对此,有法律界人士认为,梁女士儿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法定代理人可以依法要求相关网络平台返还已收取的款项。2月29日,记者获悉,涉事的网络平台已为梁女士实行全额退款。

未成年人背着家长在网络平台或游戏公司巨额充值,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手机普及化、玩家低龄化、游戏设置虚拟现实化、支付终端便捷化,等等,都导致了巨额充值的事件时有发生。

为此管理部门也想了很多办法,去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曾发出《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重申了注册实名制、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款服务等措施。但从效果来说,这些规定还是时有漏洞,深圳这个家庭的遭遇就是例子。

梁女士的儿子打赏游戏主播十余万元。

既然文件、企业都管不了,约束孩子们上网、玩游戏的重任,家长自然要多担当一些。而各位家长在管理孩子手机使用的问题上,也是各显神通。有些家长严格约束上网时间,规定时间以外,将手机、电脑“物理隔离”,有些则控制孩子的游戏或社交账号,限制账号关联的银行账号和金融服务。

可是这些做法也不是全无问题。比如,如今已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电脑就像过去的铅笔、字典、钱包一样,几乎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必需品。限制太多,甚至是完全不让用手机、平板,容易让孩子与科技脱节、落伍,影响正常的同龄人社交,甚至被其他孩子孤立。

而眼下处于疫期,情况特殊,以上提到的手机管理困境,更是容易凸显和放大。由于学校要上网课,即便是平时对手机管制较严的家长,可能也不得不放松一些。未成年人自律性不足,以往家长对手机“令行禁止”,现在“突然放风”,如果家长不进行精细化管理,或者不提高自己的网络使用和电子设备管理水平,那么,就可能跟自律性差的孩子陷入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

换句话说,如何管理在家上课的孩子,成为疫情期间家长遇到的新问题。新问题需要新的对策。以深圳这个家庭遇到的情况为例,12万元打出去,一方面的确可能是游戏有陷阱、环节设置有误导,可另一方面,是不是也说明这孩子对钱财没啥概念,或者平时家里对孩子的金钱教育有所不足?

虚拟世界里表现得肆无忌惮,往往是真实世界经验和声音受压抑的表现。那么这里就可能牵涉到平日里家庭教育的一些小问题,比如给孩子一些金钱上的“自主权”,让他从小学习财政上的自我管理;又比如设立奖惩制度,让他明白挣钱不易,以及诚实劳动、自立自强的重要性。

未成年人巨额充值不是新事,不能完全由网课背锅。受疫情影响,孩子们不得不放弃外出活动,长期闭门不出,成年人都容易出现负面情绪,遑论未成年人。各种负面情绪和不当行为,这些疫期在家上课出现的问题看似新,实则旧。

孩子背着你做这做那,家长是不是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平时亲子沟通就有问题?孩子不敢跟大人沟通、不愿跟大人沟通,自己的需求不敢跟爸爸妈妈说,这跟大人的沟通应对方式有没有关系?如果平时就疏于教育,一旦出事就找老师甚至找警察,孩子会不会觉得父母不可靠、不信任自己?以上这些,还望家长们趁这段时间也好好在家想一想、补补课。 □果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