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在家的日子,重新发现与接纳家庭的爱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防控,已经严重影响到几乎每一个家庭的方方面面。近来,一些城市进一步加强了管制措施,严格限制每户人家出门的人数和频次。这当然会令无数家庭感到不便,但为了支持和配合防疫,家庭让渡权利,做出牺牲也是不得已的。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对于许多家庭来说,也正是因为举国的严格出行管制,才使得家人能够有整天朝夕相处的时间,使得每一个家庭都能感受到“同舟共济”的滋味。不妨把这一段社会管制时期当作家庭建设的宝贵契机。疫情一旦结束,许多家庭成员之间恐怕再也难有如此充分的朝夕相处的机会。

首先是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年轻一代90后,大学毕业后在中心城市工作,一年到头也就春节期间有机会回家看父母,但很多人习惯了春节就安排旅游或者与同学、朋友聚会,陪伴父母的时间有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大多较深。从心理成长的角度,一个人成年后能否顺利地心智成熟,首先就要迈过原生家庭这一关。无论是过度依赖,还是充满怨怼,都无助于个人心智的成长成熟。

成年后与父母的关系,相比未成年时与父母的关系有着本质不同,逐渐也应该过渡到从父母主导转换为成年孩子主导,这就意味着年轻人要化解对父母的怨怼,承担起成熟的成年人应当承担的个人责任。那么,疫情时无法安排外出与同学、朋友相聚,也无法旅游出行,不妨把握这个难得的契机,尝试以成年人角度不怀偏见地与父母交流、沟通,倾听父母的故事,也把自己的苦恼倾诉出来。对不少年轻人来说,与父母一场超过3个小时心平气和的交流,足以成为人生成长重要的心理里程碑。

其次是伴侣关系。亲密关系维系一定时间后难免会滋生罅隙,因为缺乏沟通而渐入窘境。有调查显示,中国社会现存的婚姻关系中,有相当比例是所谓的“橡皮婚姻”,也就是夫妻或伴侣之间长期缺乏亲密互动。对于陷入“橡皮婚姻”但又不甘的人来说,利用这段难得的相处时间,尝试重新营造和建立亲密的伴侣关系;而早已对关系“死心”的人,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认真思考接下来该怎样结束,而不要继续以逃避的方式一拖再拖。

即便是那些感情尚好的伴侣,这段同舟共济的非常时期,对于增进两个人的亲密关系其实也大有裨益。彼此可以尝试推心置腹地好好交流、沟通,把之前隐忍的种种怨怼说出来;把已经隐约感知到的关系罅隙好好弥补。倘能如此,大多数家庭中的夫妇或者伴侣应该能增进彼此的亲密和依恋;少数决意要结束的,早做决断,不继续拖泥带水,也算善莫大焉。

第三就是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的关系。父母与未成年孩子关系的关键词必然包含“学习”,尤其是城市家庭,操心孩子的学习成为父母心头最重的一个块垒。这段时间,所有的线下补习班、兴趣班都暂停了,小学的、初中的、高中的孩子终于有一个自己支配的假期,不用疲于奔命地从一个辅导班到另一个辅导班。父母不妨把这段难得的假期“慷慨”地还给孩子,不要想方设法用线上课程来弥补。

更重要的是,父母也可以利用这难得的陪伴机会,来真正尝试不怀偏见地发现自己的孩子,除了学习,自家孩子还有怎样的特长、优势和梦想;无条件地悦纳孩子;不遗余力地支持孩子。父母不妨放下身段,放下权威,以平等的心态和姿态与孩子交流、沟通,不评价地倾听孩子,不指导地与孩子讨论。有条件也可以尝试玩一些适合家庭的亲子游戏。

总之,非常时期,就利用一家人难得的朝夕相处的机会,尝试着爱自己、爱伴侣、爱孩子。不虚度、不枉过这一段情非得已也好、迫不得已也好的家庭隔离日子。□ 唐映红

编辑:张子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