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年龄小,父母教育要分好

大家好,今天笔者想和你们聊聊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一般,在托儿所里的孩子,是不是都只能进行集体活动呢?不一定,要看什么年龄,一岁以内的孩子就不行,不信你试试。“小朋友,大家看看这图画,听老师讲故事......"下文还没说完,十个月大的玲玲,已经站起来扶着栏杆走向图片,伸手想抓;八个月大的小明,正伸手去抢邻座路路的塑料玩具,半岁的冬冬,已到第一次睡眠时间,不耐烦地哭了,....不论你怎么招呼这个,照顾那个,新的“反抗”,总是不断出现。

所以,组织一岁以内的孩子集体活动,是难于成功的,出现上述情况不奇怪。一年,对一个成人来说只是一霎间,其前一年与后一年相比,在身体、智力等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而对于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来说,却是一个相当长的,而又极为重要的阶段。在这第一年中,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他都发生着非常迅速而复杂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惊人变化。因此,虽然同样是一年,对年龄愈小的婴儿说来,意义愈重大,愈不平凡。

其实,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在成人的精心护理下,刚满月的新生儿与初生时不一样,三个月时,直立抱眷时头已不再摇晃、下垂,嘴里还不停地和成人嘟哝作声;半岁时,又有较大的进步,不仅能翻身、坐、手能准确地去抓面前的玩具物品,对敲着玩,还开始本能地模仿着“爸......爸......”“妈......妈......”简单的发音,不仅认识妈妈和熟悉的人,也开始认生,可是,不管多么熟悉,过几天不见又记不起来了。

但到把一周岁的孩子与九个月的孩子比较,又有惊人地不同,不仅能学会爬、坐、站、扶栏杆走,有的已能独立走路,出现双手的配合活动,手指的动作更加精细,对细小的纸屑、线头等,用拇指和食指捡起来的兴趣更加强烈,还学会了用杯子喝水,不仅听懂的词更多了,会说的也多了,还能按照成人的要求做许多动作,指出“灯”的位置,拍拍手表示“欢迎”,摆摆手表示“再见”,喜欢和成人嬉戏“藏猫猫”、“找东西”,能认识十天左右不见的熟人,受到表扬时会挺挺肚子,脸上显露出得意的表情。

而对同龄的儿童也开始注意相反,不到一定的月分,宝宝就不会有那些“能力”。这些情况说明,在出生的第一年里,不同月龄的孩子发展也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外界声、光、形、味等,各种事物对身体五官的多次反复地大量的刺激,经过大脑的接受、改造,就从最初形成的条件反射,逐步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或者说心理能力得到发展。

换句话说,人之所以能认识环境,具备生活能力,有思想、意志、情感、能掌握知识与技能,进而能改造世界,都是大脑的功能。从而,说明一个人的大脑的成熟,必须一个长期的内外环境刺激过程。因此,对从新生儿到一周岁的婴儿来说,限于大脑发育尚不成熟,生活无法自理,无论吃、喝、拉、撒,都需要一个一个进行护理,学话、发展动作、玩耍,都需要一个对一个地进行单独指导。

总之,一岁内的孩子,自我意识(或称个体意识)还未萌芽,因而,不能明确区分自己和他人,不知道自己行为是对或错,甚至把自己的脚丫,也当作玩具放到嘴里玩耍,当不小心咬痛以后,才发现错咬了自己。心理学分析认为,这样大的孩子,是不可能理解自己的行为与他人关系的,从而,表现出“我行我素”,不听指挥。因此,在集体生活中,也不可能接受统一指令,而只能逐个地接受教育训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