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玩“过家家”吗?恭喜你!

孩子热爱的“角色扮演”通常被成人认为是“过家家”而不受重视。家长们往往觉得,虽然孩子很快乐,这种游戏对智力和体能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只是“哄自己玩”罢了。但实际上,“角色扮演”游戏对幼儿认识社会、了解他人,尤其是情商、责任感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孩子在“过家家”时的表现,是未来孩子情商的“风向标”!

我们曾经遇到一个小朋友,她在幼儿园遇到了麻烦: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她扮演了公交车司机,而其他小朋友也都分别扮演了各自的角色。“公交车”就要开动了,“司机”却不见了。小朋友们找啊找,终于在“医生”那里找到了她。

老师:“公交车司机”,公交车就要开动了,你为什么在这里啊?

“司机”:老师,我生病了,来看医生。

老师:是这样的吗?“医生”?

“医生”:是啊,她发烧了,发到一百多度呢,你看,这是她的体温计(拿出玩具体温计)

老师:那“司机”你为什么不找“医生”写假条(是个盖着“假条”印章的纸条),然后向我请假呀?

“厨师”:是啊,你不开车,我都没时间赶去饭馆做饭了。

“食客们”:我们都饿肚子了!都怪你。

就这样,这位小“司机”就哭了起来,因为她忘记“请假”了。然后,老师告诉这位小“司机”如果你向医生请假,把假条给老师,老师可以让另一名小朋友代替你,下一轮你还可以选择角色。但因为你忘记请假,所以老师下一轮就只能让你做乘客了。又告诉其他“饿肚子”的小朋友:她已经“生病”了,而且不开心,希望你们可以安慰安慰、鼓励鼓励她,让她有信心来争取第三轮的角色。

从这样的一个小波折里,大家都学到了什么呢?

“食客”们学到了要体谅他人。

“医生”学到了“职业知识”:自己在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开假条。

而最重要的,这位小“司机”则学到了自己作为司机的责任:按时开车,好让大家都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角色扮演”游戏的魅力就在于——可以毫不费心地体会他人的社会角色,可以用另一种身份来和他人打交道。而这种角色带来的不仅仅是体验,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态度——每个角色都要解决问题,也有自己不同的责任。孩子从游戏中学会解决问题,逐渐培养起积极的心态,树立起责任心——这样来看,谁说“过家家”只是孩子“哄自己玩”的游戏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