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回‘不知道、都可以、没差’吗?原来这是‘摆烂思考病’!

当你与孩子对话时,你的孩子常回你‘不知道’吗?

许多父母都抱怨,好好问孩子一些事情,孩子却总用一句话:‘不知道’带过。我也常听闻为师者的痛苦心声,课前精心准备课程与教学内容,期待与学生能有良好的互动,但每当向同学提问时,台下总是鸦雀无声,若指定某位学生回答,孩子便要吐出三个字:“不知道!”

用‘不知道’一语带过师长的提问,似乎是现代青少年的常态。有时候,真让人摸不着头绪,孩子们究竟是没想法、不知道答案,或者,根本不愿意思考,所以出现消极的思考态度——近乎摆烂。为方便说明,我把举凡对思考与回答问题展现出来的消极态度,称为‘摆烂思考病’。

除了‘不知道’外,常见的还有‘还好’、‘都可以’、‘无所谓’……等极简回应。

一句话,治愈孩子的摆烂思考病:“如果你知道的话,那会是什么?”

说‘不知道’的保护功能

要拯救孩子的摆烂思考病,免不了需要对这个现象深入探究一番。还是回到老话一句,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功能的,不是用来帮助自己更为提升,就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想一想,如果在一个公开场合,例如演讲或会议上,里头演讲的人,突然问你个问题,或邀请你发表意见,而你的脑中一片空白,同时,你发现,你的手心冒汗、呼吸急促、肌肉紧绷,你试图张开嘴,却一个音也发不出来。我相信,你也会很想就把‘不知道’三个字,脱口而出吧!

因为,当说‘不知道’时,虽然什么都没说,但也至少说了三个字,可以交差了;而当说‘不知道’时,如果对方就不再继续问,你就脱离险境了。

所以,‘不知道’这三个字,确实具有保护功能,让你免于继续处在尴尬与煎熬的状态中。而对青少年孩子而言,更是如此。

如果说了会被骂,不如不说算了

青少年孩子很聪明,当他们知道,回答大人的话,很可能受到批判时,他们就学到‘少说比多说好,没说比有说好’。但如果被要求不能不说时,‘不知道’就成了让师长即使恼怒也没辄的防御武器了。

什么,被批判?没错!大人总是很爱批评孩子的意见

于是,许多孩子便从一个原本好思考、爱发问、愿意尝试回答问题的孩子,成了将‘沉默是金’视为圭臬的信徒。于是,在青少年的团体中,不轻易在课堂上对师长发表自己的高见,是孩子们的默契。

因为讲了也被骂,没讲也被骂,那么干脆就说‘不知道’好了。连带着,也不需要去思考任何大人的提问了。看在大人眼里,便会好像一副对思考有着消极态度的动物。

其实,孩子陷入了“认为讲了一定会被批判→焦虑不敢讲→被骂得更凶→更焦虑不敢讲→放弃思考→说不知道带过”的循环机制中。

一句话,治愈孩子的摆烂思考病:“如果你知道的话,那会是什么?”

“如果你知道的话,那会是什么?”

幸好,摆烂思考病是可以医的。关键在于大人的态度,你得表现出好奇、开放与绝对尊重的态度,让孩子知道,你很想听到他们的想法,同时,说错话也没关系,绝对不会受到批评。

光有这样的态度还不够,还得能问出好问题

每当孩子说出‘不知道’,我是不会就此放过的。我会接着问:“如果你知道的话,那会是什么?”

这是一句神奇的话语,当我这么问时,通常孩子们就会多少说点什么了。如果我想继续鼓励孩子说更多,我会接着问:“那还有吗?”,以及“如果你知道的话,那还会想到什么呢?”我正在暗示他们能够思考,对我的问题已经拥有答案,而且能够表达得出来。

这样带有假设性质的问句,之所以能够促使孩子多思考一下,多表达一点,是因为对孩子而言比较不具‘威胁性’,同时,传达出一份‘我相信你一定想得到’的期待,这正能松动那些原本放弃思考或懒得思考的孩子的内在信念:‘因为我想不到大人要的好答案,所以说什么都是错的。’#p#分页标题#e#

当然,若你能表现出好奇、诚恳与开放的态度,孩子通常感受得到,他们会愿意多说一点。

而若孩子愿意说点话了,你能继续保持尊重,甚至肯定他所说的:“我听到你说了……,谢谢你愿意告诉我!”孩子便学到,在这位大人面前说话是不会被责骂的,未来,则更可能积极表达,当然,连带着就会启动思考。

END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