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妈妈推出去的爸爸,成为放大了的丧偶式育儿“牺牲品”!

最近这段时间「丧偶式育儿」反复被刷屏,父亲这个角色被大家拿着放大镜”挑刺“。父亲的形象可能是这样的:”父亲总是忙于工作,对家庭对孩子不闻不问,家里大小的事物总是由母亲一人担起“。

一位母亲在朋友圈吐槽道:”孩子有什么事情就找我。“此话题一出就引发了妈妈的共鸣,一位妈妈跟帖道:”让孩爸去参加孩子家长会,谁知他连孩子上几年级都不知道。”一时之间对爸爸的口诛笔伐,不绝于耳。在现实生活中,爸爸这个角色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教养孩子的责任全压在了妈妈一个人身上,妈妈们的抱怨也不无道理。

忙碌的妈妈

妈妈们有个疑问,为什么孩子不愿意找爸爸呢?其实很简单,爸爸在家庭角色里形象的缺失让孩子更依赖妈妈。面对妈妈们的控诉,经研究发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孩子不找爸爸,很大一部分原因竟然是因为妈妈对爸爸“排挤”,被放大了的丧偶式育儿,原因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爸爸是如何一点一点的被妈妈排挤出局的呢?

爸爸带娃一直是大家为之诟病的话题,爸爸的“花式育儿”粗心大意,让人啼笑皆非的同时,也操碎了老母亲的心,把孩子交给爸爸着实让人放心不下。妈妈对爸爸育儿能力的质疑也让爸爸带孩子的热情慢慢消磨,会让爸爸产生一种心理:“带不好,我就不带呗。”

被网友诟病的爸爸带娃

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波特·海灵格经25年的研究提出的最新家庭治疗概念“家庭系统排列”其中就提到了家庭正常的关系排列: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备注:夫妻感情应大于父亲与孩子的感情,或母亲与孩子的感情)

然而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家庭现象是,母亲与孩子的亲子关系要强于夫妻感情的排序,这明显是不正常的,当正常的“爱的序位”被打乱时,家庭成员中的爸爸也会受到直接影响,孩子和妈妈的感情更好,当遇到事情时肯定更愿意和妈妈交流,爸爸无法参与,就变成了变相被排挤的对象,所以这也是影响父亲对亲子关系渐行渐远的主要因素。

爸爸家庭里不是”猪队友“而是好帮手

其实父亲的角色一直都在,妈妈要学会正视爸爸的作用,因为爸爸妈妈对孩子而言同样重要。

美国哈佛大学曾经在2003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分别对1000位实验对象展开调研,调查发现,女孩学不好数学的其中有90%是因为常年和母亲在一起生活的;而有情感障碍的男孩,其中86.7%平时很少与父亲沟通。

由此可见,跟着父亲长大的孩子智商情商会更高。所以妈妈们也别急于否定父亲的教育方式,孩子跟爸爸的相处过程中,不同于妈妈的细腻温和,爸爸身上更多的特性可能是坚毅和棱角。这是妈妈身上所不具备的。

有些妈妈过度爱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更喜欢父亲一些,还有可能产生嫉妒的消极心理,在家庭里,育儿成长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我们应该把爸爸看成一个好帮手,而不是”猪队友“。

如何帮助爸爸找回家庭责任感

爸爸逐渐不再对孩子的的教育那么热衷的主要原因还是存在感太低!甚至有网友调侃道:“唯一能体现爸爸存在感的只有赚钱了。”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小琪的幼儿园下周组织全家出游活动,琪爸表示工作比较忙抽不开时间,琪妈当即表态:”下周我和孩子过来吧!“

琪妈的当即表态潜台词就是认为琪爸来不来无所谓,所以这时候爸爸就可以顺水推舟的选择不过来,妈妈直接跳过商量阶段,给爸爸发出一个错误信号,所以妈妈的态度对爸爸很重要,如果换一种交流的方式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结果。

爸爸不顾家的行为让妈妈很委屈,我非常理解妈妈们的感受,但是在一个家庭里,缺乏爸爸的家庭是不完整的,我们要学会正视爸爸的存在。有些时候我们一味去指责「丧偶式育儿」,把爸爸们贬低的一无是处,结果造成的只是爸爸的加速边缘化,我们最应该做的是重新激发起爸爸的家庭责任感,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童年。#p#分页标题#e#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