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竞争激励,要想成功入学,必须赢在子宫里?

五月份一到,小学的春招拉开了序幕,很多家长又开始东奔西走,为了争夺一个优质小学的名额而使出浑身解数。可能在大陆城市竞争压力还没这么大,要换作是香港,竞争之激烈可谓超乎你的想象。

香港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便展现了香港“幼升小”的残酷修罗场,赢在起跑线上是必须的,更有甚者,要求自己的子女赢在子宫里。

香港的优质教育资源基本上是可以用“供不应求”来形容,有些比较知名的学校,一年也就才招收几个学生,而且还对孩子的出生月份有明确的限制,要想进这些学校,光才智过人还不行,还要掐准月份出生,否则一切都是白搭。

在幼升小之前,许多香港家长还会做一些充足的入园准备,例如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去培养孩子的各项技能,力争让孩子在录取环节就把其他的孩子先比下去。

原本以为被幼儿园录取了就万事大吉,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幼升小才是真正拉开了竞争的序幕。入园之后,孩子就需要早早地为升上小学而做准备,你能想象吗?一个才不过四五岁的孩子,在上幼儿园的路上,一边吃早饭一边被妈妈催促着背单词。幼儿园放学之后,还要去参加其他额外的兴趣班,一天的行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丝毫没有喘气的时间。

关于报什么兴趣班,也是一个值得香港家长思索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孩子感不感兴趣是次要的,要让简历显得更亮眼才是主要的。学钢琴、游泳、足球这些常见的兴趣班,在香港家长眼里是十分低端的、常见的技能,因此他们往往会选择给孩子报马术、萨克斯、竖琴这样少见的兴趣班,为的就是让这项技能变得“人无我有”,自身优势一下子就能够凸显了出来。

光报一个兴趣班还不够,多的是家长给孩子报五六门兴趣班。在教育问题上,香港宝妈的偏执程度比香港宝爸要高得多,香港的宝爸在看到自家孩子在本应玩耍的年纪,却承受了这个年龄不该承受的重担时,都觉得孩子实在是太可怜了。不过香港宝妈的想法则更为实际一些,她们觉得不逼迫孩子去学习更多的技能,将来没有小学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岂不是更可怜?何况不花这些钱在孩子的教育上的话,将来孩子输给别家孩子怎么办呢?

每个家长都想自己的子女成为人中龙凤,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却往往忽略了一点,取得高学历和高文凭只是其中的一条出路,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要削尖了脑袋往这条道路上走。更何况由于个体的家庭背景差异,导致每个人的起点都是不一样的,你所要达到的终点,很有可能只是别人的起点罢了,你若非要将自家孩子跟不在同一起点的孩子争夺,那最后遭遇挫折的肯定是自己。人生并不是竞技场,我们没有必要早早地就要求孩子们一决胜负,我们要做的,是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在成长过程中慢慢摸索,明确自己将来的人生之路,而不是将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