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的教育方式,并非一无是处,但要懂得避开这些误区

随着科学育儿观念的发展,现如今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越来越多样、越来越精细。

然而,极度精细的现代化教育方式却也并非全都有益无害,很多教育方法都是议论纷纷、难有统一意见。

就比如说“延迟满足”,奉为圭臬者有之,嗤之以鼻者亦大有人在。

所谓延迟满足,简单地说就是选择“长远利益”,为了以后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放弃当前的、即时的满足。

家长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的教育,便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眼光放长远”,从这个角度看确实很有意义。

但在反对者看来,这样的教育是在抑制孩子的天性,破坏孩子的美好童年,甚至可能导致孩子受到另类的“穷养”而自卑、短视。

其实,“延迟满足”的教育方式,并非一无是处,但要懂得避开这些误区。

1、延迟满足的主体应该是孩子,而非家长

如果孩子是自主地选择延迟满足,那么自制力、远见卓识都能得到锻炼,哪怕这种自主有家长劝说的成分也无妨。

但如果孩子本来就不想要延迟满足,家长却硬要他忍耐,孩子或许一时之间无法反抗只能照做,这个自觉性、主动性却是完全没有的。

长此以往,孩子只会对延迟满足产生厌烦心理甚至逆反心理,反而非要追求眼前利益、不肯等待一秒,这对孩子的性格成长非常不利。

2、延迟满足的对象要有所选择

不是所有事情都适合让孩子去延迟满足,有吸引力的事要孩子去快速完成,枯燥乏味的事却要孩子慢慢来,孩子怎么可能愿意呢?

孩子走累了,家长偏要再走一会儿才休息;孩子想买一个并不贵的玩具,家长偏要到孩子哭闹得不行时才买……

这样的做法完全是本末倒置、矫枉过正,孩子会容易缺乏安全感,而委屈感、占有欲则会大增,甚至会表现出攻击性。

延迟满足的教育,能够让孩子学会等待,控制欲望,日后在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人际关系、成功适应社会等方面都能受益于此。

如果孩子缺乏延迟满足的教育,就可能会在社交中处境艰难,遇到陌生人容易羞怯固执,遇到挫折容易心烦意乱,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不知所措。

而如果错用了延迟满足教育,却又可能导致孩子占有欲过强、焦躁易怒,反而不美,其中尺度还需要家长来把握。

祝愿孩子们都能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