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装生气就能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别傻了,情绪可操控不了孩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长们会经常跟自己的孩子说“如果再这样的话,妈妈可是会很生气了”仿佛家长情绪的重担要由孩子的行为来决定。

有心理研究表明,对6岁以前的孩子经常性的生气,会让孩子容易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和忧郁的心理,在与人沟通和相处上会形成障碍。

如果孩子经常生活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后会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他们会刻意讨好周围的人来认可自身的价值,一旦身边人的情绪变差就会有恐慌和罪恶感,就好比当年惹妈妈生气的感觉。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中家长是最细致、最有才干的雕塑家。如何才能摆脱情绪的干扰,给予孩子指导呢?

指出对错,而不是威胁

幼儿的大脑发育非常快,3-7岁的孩子理解能力已经逐步成型,可以很清楚掌握对错的概念了。如果告诉孩子“你再这样,妈妈就生气了”,孩子直接会想成如果妈妈不生气的话,我的吵闹就无所谓了,而并不会意识到“我这种行为是错的”。

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是听话型的,而没有让孩子形成真正的对错认识。

不用他人的权威树立标准

小时候,家长经常会用警察叔叔来吓唬我们,“再不听话,警察叔叔就来抓你了”“再不听话,医生就给你打针了哦”且不说这样的恐吓对职业本身的冒犯,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也容易不信任警察、不信任医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存在很大的影响。

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还充满困惑,错误的归因不但不能帮助理解,还容易让孩子形成极端的性格。如容易患得患失,永远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孩子内心的秩序,而不是培养“听话”的孩子。

各位宝妈们,你们经历这样的事情是怎样面对的呢?不妨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跟众多宝妈们一起分享你的育儿经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