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错误的教育观点,正在毁掉你的孩子,智慧父母需谨慎

中华民族素来是礼仪之邦,“孔融让梨”、“千里送鹅毛”的故事从古至今广为流传。我们每个人从懂事起,都会从父母长辈那里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

但是,有些礼貌却违背了人的主观性,让人在实践过程中感到焦虑和不适。特别是以下这4种错误的教育观点,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家长务必要引起重视,及时改正。

1、大的要让着小的

在不少二孩家庭,父母都觉得“大的必须要让着小的”是天经地义、是谦让的美德。

父母不能用“大的必须要让着小的”这些简单粗暴的办法行事,而是应该在孩子没受到原则性伤害的情况下,让他们自己寻找关系的平衡点。

正如陈铭说得好:孔融让梨的前提是,梨先递到孔融的手里。如果一开始这个梨,都没有递到孔融手里,直接说你的梨大,直接给到别人),那孔融也不一定开心。

所以,大的让小的,应该是孩子心甘情愿的主动选择,而不应该是大人的强制要求。

每个孩子都拥有选择的权利,这无关年龄。谦让固然是一种美德,但是没有人能够强迫他人去谦让,即使是父母,也没有那个资格。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都值得最好的爱与公正对待。

2、过分谦虚

中国人的秉性,一向以自谦为主。当听到他人的表扬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推脱。

孩子的“过度谦虚”,往往跟家长有关系。很多父母担心孩子“骄傲”、“翘尾巴”,从小不愿意鼓励孩子。当孩子明明考了99分,家长却冷着脸说:这有什么好得意的?你怎么不看看别人,看看班里考100分的呢?

也许,父母们只是“嘴上不饶人”,只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回答来激励孩子,也只是想表达一下谦虚。但他们却忽视了:大部分自信的孩子,都想要表现一下自己。

孩子其实也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也渴望得到父母、他人的赞赏。

所以,当别人夸奖孩子的时候,不要光顾着推脱和谦虚了,学会认真接受他人的表扬,让孩子的脸上扬起自信的笑容!

3、见人就得打招呼

见面问好,这是世界通用的礼貌。中国是礼仪之邦,见面问候也是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父母们的初衷是好的,但若逼迫孩子学会见人打招呼,极有可能事与愿违。

如果非要逼着孩子打招呼,就会加剧其不安全感,一再强求会让孩子变得更怯懦。

每个孩子性格尽不相同,有的小孩天生外向热情,见到人就可以自在的打招呼。而有的孩子,天生胆小慢热,遇到不熟悉的人会感到不安,这是性格使然。

我想告诉父母,每一次儿童社交都是要靠打招呼开始的,如果你的孩子不爱打招呼,不代表他就是内向孤僻,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不知道打招呼的方式和方法。

只要你肯带孩子走出打招呼的第一步,多与孩子沟通、练习,时间长了,孩子便能从互相打招呼这件事上看到热情和友善的力量,体会到交流的乐趣,便不会再害怕对任何人说出那句“嗨!你好吗?”

4、对不起的回答是没关系

小时候,妈妈教育我们,做错了事情就要勇敢道歉,却没有告诉我们,可以选择道歉,但是别人也有选择不原谅的权利。

道歉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用的补救方法,失去的东西已经失去了,该伤害的人也伤害了,你的道歉无非是再一次提醒别人,嘿你的伤口还疼吗!

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如果有人伤害了你,别轻易就选择原谅,他有说对不起的权益,但你也有不原谅的权利。

不是所有的对不起,都配得上你的没关系!不要强迫孩子做一个崇高的“大圣人”,毕竟伤不在自己身上,自己永远不知道有多痛。

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真理。

黄磊喜欢用完全平等的方式和女儿进行交流和沟通。

他给女儿写了一封信《挑选一种喜欢的办法活下去》,期望女儿做喜欢的事、与喜欢的人共处、以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