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我就是要叛逆”这样的想法,多数是因为……

有些孩子:你要我认真读书,我偏不努力;你不让我玩游戏,我偏要熬夜打电动;你不想让我和他结婚,我偏要为爱献身;你让我往东,我偏要往西······

孩子和父母们对着干的种种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与父母的教育行为有关的,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控制欲极强的父母教育之下的孩子,这些行为出现的频率会更高。父母们爱孩子,想让孩子变优秀的想法是正确的,但往往采取的教育方式有误,很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采取了控制的手段,“孩子喜欢书法,但我觉得学乐器好,因而坚持送孩子去学琵琶”,父母们总会用自己以为对孩子好的方式安排他们学习,决定他们的爱好。但是这样的方式,孩子真的会乐意接受吗?

答案其实是否定的,家长们一定要将自己的理念与行为模式强加给孩子时,其实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控制。而这样的教育方式会产生两种情况。

一种是孩子变得很叛逆,事事与家长作对。身边有位朋友,她喜欢房间杂乱些,桌子几乎摆满了东西,因为她觉得这样才有安全感。但相反,她的母亲却是个洁癖的人,所有的东西都要在固定的位置上,不摆得整整齐齐睡不了觉。可想而知,她的母亲会以何标准要求孩子,而这也总是导致两人发生争执。但孩子坚定的自我信念,每次争执最终折磨的只有她母亲。

另一种是孩子变得拖延,答应得快却做得慢。大姨家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大姨是个温和的人,不会因为孩子不爱整理而与其发生争吵,而侄子也因为厌倦了大姨的唠叨,总会答应大姨的要求。但是答应后却又不立即执行,每次都是答应得又快又好,但就是拖着不干,因而他的身体压根就不认同大姨的要求。

以上两种情况,看起来波澜不惊,但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受到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表面所呈现的。一旦被控制的事情放大后,他们会倍感制约带来的痛苦。

那么,父母们要怎么做呢?

明智的父母是会尊重孩子,给予他们自己选择的权利,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让他们懂得自尊自爱。而这里谈及的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并非指代放任,而是家长们要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例如:孩子老是因为赖床而迟到,家长们不要以责备的教育方式进行,而应告诉孩子“爸妈知道你太累,所以起晚了,我们理解你,多睡一会儿会更舒服”,而后再说“但是我们也不能总是迟到,要不今后我们晚上早点休息吧?”

父母们要做的先是共情而后说理进行引导,可别因为自己当下的情绪去影响孩子,一定要克服自己的失控感,不要总是以自己认为正确的立场去要求孩子,因为有时是不合时宜的。智慧的沟通引导远比简单粗暴的控制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