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校长: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是因为无法接受孩子是普通人

北京第四中学的校长刘长铭,长期任职班主任的他,曾经培养过许多获得竞赛金牌的中学生。在教育这一方面,身为校长的他有许多话要说。

虽然他曾经培养过数以万计的尖子生,但是这些尖子生却并没有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成为科学领域中的佼佼者,这是为什么呢?

之所以造成这种差异的,不是学校,而是孩子的家庭。

刘长铭校长认为:大多数家庭都存在着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家长把自己没有达成的梦想,强加给了自己的下一代,并觉得孩子有义务去帮自己完成未尽的梦想。

中国社会发展这么多年以来,现在的家长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这是一件好事。但也正因为如此,父母过度地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之前从未遇到过的分歧,其中之一就是孩子的梦想和父母的梦想。

每个家长都希望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科学家、企业家、医学家等等,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这个可能性其实是非常小的,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家长们之所以会觉得他们的孩子能够达成目标,是因为他们没有办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

人生是一场长跑,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最终能够突出重围,笑到最后。但是,在这场长跑中,你得了第一还是第二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无论你再怎么尽力跑,你的前面总是有你超越不了的人,很有可能你终其一生想要到达的重点,不过是别人的起点罢了。

家长们要意识到这一点,并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可能成为一个普通人的事实。

鼓励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并不意味着鼓励孩子变得平庸。

每个人心里对成功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觉得名留青史才算是成功,有的人觉得只要能够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就是成功。

就像这几年兴起的“大国工匠”,虽然他们的职业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却在自己的领域做到了极致,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

当然,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家长学会如何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也是一个大问题。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了,那么其余的一切都不用管。

但家长们往往忘记了,一个人的优良品质,往往比成绩更重要。跟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无疑也是在塑造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个过程,选择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场景跟孩子进行沟通,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事实证明,家庭环境的确会影响孩子的品德性情。而在各种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往往是排在第一位的,家庭和睦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正面影响,不把孩子放第一位,是为了避免将来会不由自主地溺爱骄纵孩子。一个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成长的孩子,那么 他的未来,一定会是美好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