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律”首先来自“他律”,父母首先要“权威”

详情请在后台回复“投稿”

作者:乔小麦

本文由|乔小麦亲子(ID:qxm20160728)

小雷现在六年级,即将进入青春期,他越来越“有主见”。在爸妈面前常说同学如何如何,自己也该一样。比如谁有手机了,他还没有,不服气,也要有手机才行。爸妈不同意就软磨硬泡,想方设法要手机玩。

小雷妈妈经不住他死缠烂打,常常妥协。可是看到孩子玩起手机没完没了,怎么喊也不听,她又很无奈。小雷爸爸怪妈妈太溺爱孩子,决定下学期开学把孩子丢回老家封闭式寄宿学校去受管教。

孩子不听管教就交给学校管是很多父母的做法,经常听到家长跟老师说:“老师,孩子怕你,你管着点。”

说实话,这让老师很无奈:一个老师教几十个孩子,父母两人教一到两个孩子,精力分配上就有巨大悬殊,怎么认为老师可以做到父母做不到的事?

1

定规矩可以培养孩子自控力

孩子玩手机这个问题,不给玩,他和同龄人没共同语言,天都聊不上,显得不合群;但放手让孩子玩,他又管不住自己,更可能是沉迷,荒废学业。那么综合一下,父母规定时间,每天监督孩子使用手机就好。

美国 “虎妈”蔡美儿,因严厉的家教方式而出名。她奉行中国传统的权威型教育方式,给两个女儿制订了十大禁止的家规。例如,禁止在外面过夜和与玩伴聚会;禁止看电视或者玩电脑游戏等等。

这些禁令没有半点自由气息,可就是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下,她的女儿17岁时就被哈佛和耶鲁同时录取。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大脑结构和功能发育的关键期。一方面,他们的大脑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因此学习能力很强;另一方面,因为大脑还在发育中,他们的自控力、专注力等高级功能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2

《让孩子的大脑自由》一书中提到,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根据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和要求程度把家庭教育风格分为四种,分别是下面四个象限:

独裁型:低回应高要求。父母对孩子没回应,冷冰冰,说一不二,态度严苛,孩子通常非常害怕父母。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母亲芭芭拉就是权威型父母的典范。在家里,芭芭拉的要求像军队教官一样严格,她要求所有孩子都遵守“芭芭拉准则”。例如晚上9点睡觉,早上5点起床,不准反抗。有时小布什会发脾气说脏话,芭芭拉就勒令他用肥皂洗嘴。

但芭芭拉很有爱,每天晚上给孩子们读书;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孩子充分的肯定和无条件的爱。孩子们说她是“一个仁慈的独裁者”。

妈妈是让我们脚踏实地、让我们笑到最后的那个人。我非常幸运芭芭拉 布什是我的妈妈。

3

当我们担心管教太严会养出唯唯诺诺,或者很叛逆的孩子时,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是不是也给了孩子同样多的爱。比如给孩子定规矩,向孩子解释理由,允许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感受,和孩子保持良好沟通。

其实,孩子也需要知道明确的规矩,知道界限在哪里,让他们有安全感。我一个好友的女儿现在四年级,她对女儿要求很严格,有时也会跟孩子吵架,但孩子各科成绩很好。

她女儿同学就羡慕她有一个管她的妈妈。因为他们的妈妈平时不怎么关心他们,考试没考好就教训一番,打一顿,这种生活反而让他们心里没着落。

教育是件非常辛苦的事,孩子18岁才成年,这意味着,在这之前的漫长时光,他都要受教育。那些基本的品质和技能,我们得一遍又一遍说给他听,示范给他看,教了就忘,忘了再教,不停重复训练。

养育就是如此费时费力,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观察、谈话、调整,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正在成长的、活生生的人,不是一台输入程序就运转的机器。

管教孩子少不了定规矩,或许有些规矩不合理,甚至是错的,可人都是有限的,我们也只是普通人。将来孩子可能抱怨,这也是教育的成本,免不了的。错了就道歉,修正就好。#p#分页标题#e#

来源:乔小麦亲子(ID:qxm20160728)父母的责任,不是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而是让他有能力自己应对变幻无穷的未来。原文标题《养出有自控力的孩子,你要做权威型父母》转载已获授权。

编辑:白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