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修养”之十八:《老年人带孙辈人是临时性的、辅助性的》

奶奶和孙女在钓鱼池边。

《老年人带孙辈人是临时性的、辅助性的》

赵忠心

有妈妈问:我和老公工作都很忙,孩子一直由母亲在老家带着。这样长时间不在身边会不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孩子生下来,由家里的老人给抚养,这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这样的大城市,约有一半以上的家庭是如此。

像这种情况,在国外是很少见的。外国人认为,生了孩子必须自己带,要不然就不要生,孩子的祖辈人没有这个法律义务。

其实,中国的法律也有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并没有规定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有这种法律责任。法律规定,只是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父母双亡,且祖父母有能力,才由祖父母带孙辈人。

老人给儿女带孩子,这不是尽法律责任的行为,而是一种伦理行为。中国人很注重亲情,老人心疼儿女,喜欢孩子,为减轻儿女的生活压力和负担,让孙辈人生活得舒适、幸福,才这样做的。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精神环境的宽松,中国人的寿命大为延长。到退休时,一般身体健康状况还不错,有能力带孙辈人。老年人是过来人,有带小孩子的经验,细心且有耐心,有比较充沛的时间和精力。在老年人身边,孩子会得到充分的关爱,生活得很舒适,身体也会健康,老年人也从中享受到了天伦之乐,促使健康长寿。

但老年人原有的带孩子的经验,毕竟是几十年前取得的。现在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过去的经验难免会显得有些陈旧、过时,不见得能让儿女满意。老年人由于年龄和体力的原因,活动范围肯定要受到很大的限制,满足不了孩子好动好玩的欲望和需要,会使孩子的身心发展受到局限。

特别是对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会影响更大一些。

小孩子天生地是与父母有深厚感情的,孩子一生下来,首先投入的是父母的怀抱,是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哺育的,是闻着母亲的味道儿成长发育的。有科学家做过实验,小鸭子孵出来后,哪个大鸭子最先带,那个就是小鸭子心目中“妈妈”,就是关系最亲近的,感情最亲密的,最可信赖的。孩子也如是。

小孩子跟妈妈的深厚感情类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如果长期离开父母,由老人带,孩子会产生“情感性饥饿”。

所谓“情感性饥饿”,这是用于研究亲子关系对个体心理发育影响的一个概念。意思是说,将婴儿或儿童与母亲隔离,婴儿或儿童往往会烦躁不安,表现出对母爱的渴望。有情感性饥饿的孩子,也往往会认为父母不爱他,抛弃了他。

孩子与母亲长时间隔离,对孩子的感情或多或少地会有伤害的。比如,孩子与父母感情疏离,对父母冷漠,对人冷漠不热情。当孩子回到父母身边时,总是感到跟母亲在感情上格格不入,生活方式不合拍,甚至形同陌路。要重新建立正常亲子之感情,一般要花费很大很大的气力。有的人以至到成年都跟父母感情淡漠,这跟小时候与父母长时间隔离有直接的关系。

著名作家杨沫的儿子老鬼也是作家。他从一出生就被送到老家农村,到上小学时才回到母亲杨沫身边,他跟妈妈很生疏,甚至都不敢靠近妈妈。他在回忆母亲的文章中说,我跟哥哥从来没有在妈妈怀里撒娇的经历,成为终生的遗憾。

有一对年轻夫妇,孩子一出生就将孩子送到农村奶奶家,到孩子上小学时才回到父母的身边。孩子跟父母很生疏,成天价哭闹要找爷爷奶奶,怎么哄、劝都不成。那孩子在农村生活了六七年,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还满口家乡话,整个是一个“农村娃”,这对夫妇对孩子很失望。既然孩子不认父母,索性把孩子送回奶奶家,不要了,又再生了一个。您说,这叫什么事呀!

只管生,不管养,图了一时的轻松、洒脱,获得的将是一生的沉重、痛苦。得不偿失。因此,孩子的父母能自己的,带最好自己带。

实在不能亲自带,需要老人帮着带带是可以的,但那也只是是暂时的。父母不能把孩子往老人那里一推了之,长时间让老人带,还是要以父母自己带为主。#p#分页标题#e#

孩子究竟应该如何带,如何培养教育,两代人要很好地商量,尽量争取达成一致。老人要尽量尊重儿女的意见,不要固执己见。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负有培养教育孩子的法律责任,孩子最终还是要他们的父母培养教育,大主意还得要孩子的父母提出。

孩子的父母和老人都要明确,老人带孙辈人只是临时性的,孩子的父母不能把抚养教育的任务一股脑儿推给老人,自己当“甩手掌柜的”;老人带孙辈人是辅助性的,老人不能越俎代庖,喧宾夺主。

老人包办代替,后患无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