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怜惜而是敬佩——走进听障孩子的舞蹈世界

新华社哈尔滨6月6日电(记者韩宇 杨思琪)小草看似柔弱,却无畏风雨顽强不屈;一群孩子用自己的舞蹈《劲草》,张扬着和小草一样的品格……5日晚,一场由68名听障学生带来的舞蹈汇演在黑龙江省绥化学院拉开帷幕,令台下观众为之震撼。

6月3日,绥化学院听障生艺术团“80后”指导教师李清洁(前排)带领学生们排练舞蹈《劲草》。新华社记者杨思琪 摄

“这场演出,我们等了整整三年。”2015年起,绥化学院迎来首批听障本科生,随后成立了听障大学生艺术团。绥化学院下属音乐学院的舞蹈教师李清洁、王海受邀成为艺术团指导教师。

舞台上,灯光闪烁、音乐潮涌,孩子们伸展、旋转、跳跃,展现“最美”;舞台下,两位指导老师倾情投入,指挥动作。为让孩子们看清楚,他们把每个动作做到极致、甚至夸张。“一个人漏掉一拍,整个‘画面’就会乱掉。”李清洁说。

舞台上的四个角落,分别站着一位白衣少女,做着和指导老师一样的动作——她们是舞蹈指挥,也是学校大学生助残志愿者。每次排练,两位指导老师先把动作教给舞蹈指挥,再在她们的协助下,一起教给孩子。

6月3日,绥化学院听障生艺术团“80后”指导教师王海(右)对学生进行指导。新华社记者杨思琪 摄

王海介绍,一支舞蹈要经过半年准备,平均一天要练习两个小时。很多孩子性格内向,没有舞蹈基础,再加上沟通不便,他们学起来会比普通孩子慢很多,每个动作都要反复教。无声的世界里,只能通过拍手的动作、灯光的明暗、鼓面的震动,让他们感受节奏、感受音乐。

23岁的何欣从小失聪。作为舞蹈《劲草》中被托举的“C位”,她回忆“说”,刚开始训练时,摔下来过好多次,胳膊上、腿上总有淤青,“真的很累”。

回忆起最难的时候,李清洁也“险些放弃”。那时,孩子们虽然能记住动作,但是动作做不到位。“第一天讲过之后,第二天又回到起点,第三天同样,这样重复了十多天,排练进入了瓶颈期。”

5月16日,绥化学院听障生艺术团学生排练舞蹈《鼓舞中华》。新华社记者韩宇 摄

这些孩子似乎会“读心”。“我原来不会跳舞,是您教会了我”“老师跳舞的样子特别好看”……一连串简单质朴的微信消息随之而来,让李清洁发现,这些孩子渐渐愿意打开心扉,也更愿意“说话”了。她燃起激情,每晚六点半,继续“赴约”。

一起流汗,一起流泪,一起欢笑,一起成长,艺术团渐渐成了这些孩子的寄托。何欣“说”:“从最初觉得新奇、好玩,到慢慢投入其中,现在真正爱上了舞蹈。”值得一提的是,整个艺术团没有一个学生中途退出,他们多次登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还在全省残疾人艺术汇演中斩获一等奖。

演出结束后,王海长舒一口气:“为做到‘我也可以’,这些孩子付出了更多努力,他们的不一般更在于团结和坚持。希望通过这场演出,让大家对他们的情感不再是怜惜,而是敬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