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父母为孩子的前途,竟用“刻匾”的方法激励,现代家长做不到

自古以来,教育不仅是国之大计,也更是家之大事。在古代社会,父母为了孩子的前途,顺便再给自己挣足面子,对后代的教育都十分严苛,而且还会采用一些很独特的激励方法,都是我们现在家长都做不到的,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提到古代最有名的教育,也许很多读者都会想到“孟母三迁”,正如《三字经》中所言,“昔孟母,择邻处”。起先,孟母住在一处坟墓附近,于是小孟子就学别人办丧事,后来孟母搬到街市附近,小孟子又开始跟人学卖东西,最后孟母又搬到一处学堂附近,小孟子就开始学读书,学礼仪,长大后成为一代大儒。

除了孟母这般,对下一代煞费苦心教育的例子还有很多,但也有一些家长,搞起了极端的教育,比如有一位清朝大官。据史料记载,清朝时期有位武官叫樊燮,系湖北恩施人,任清军的永州镇总兵,他和左宗棠还是老对头。樊燮为了让儿子考取功名,替自己在左宗棠面前争口气,于是就让他儿子穿女装在家学习,而且还不让出门,直到考取进士后才能脱掉。

结果皇天不负有心人,樊燮儿子樊增祥于光绪三年考取进士,最后还成了一代文学家。孟母和樊燮,都成功的教育了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用的方式却不太适合我们如今的社会环境,只能说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除此之外,在明清时期还十分流行一种教育后代的方式,即刻匾,也就是一种挂在自家房屋上的木制匾额,同时上面都会刻上具有激励意义的文字。

比如,在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就珍藏了数百件这样的匾额,小编找来三个具有代表性给您说说:

第一:“鼓箧上庠”匾。

初见“鼓箧上庠”四个字,估计99%读者都一脸懵圈,不知匾额所书文字是什么意思。小编后来翻阅了《古代汉语大词典》,才搞明白“鼓箧上庠”的意思。

“鼓”在这里是“装满”的意思,“箧”指代的是木箱子,而“庠”则是对古代学校的泛指,因此把几个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把箱子装满书后到学校好好读书,表示对学生殷切的期望和鼓励。

第二:“天降石麟”匾。

“天降石麟”也许大家并不陌生,这一成语出自《南史·徐陵传》,“年数岁,家人携以候沙门释宝志,宝志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意思是徐陵小时候和家人去佛寺,宝志法师摸着徐陵的头说:“这孩子是天上的石麒麟啊”。

后来“石麒麟”就表示有才华,因此“天降石麟”匾的意思,是家中又生了一个有才华的男孩,表达了父母对孩子将来成才的期盼,同时在孩子长大后,也是对他的一种激励。

第三:“父子兄弟伯姪科贡”匾。

这块匾额相对来说就很好理解了,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父亲,儿子,兄长,弟弟,大伯,侄儿都考上了科举,说明这一家人是书香门第,在当地肯定也有着一定的声望。

如果在家里挂上这样一块匾额,那“杀伤力”是巨大的,如果自己不好好读书考取功名,那对不起的可就不是自己的父亲,还有其他的兄长叔伯,甚至是愧对列祖列宗。另外,除了激励的作用外,还能当做炫耀的资本,因此这块匾才是最牛的。

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看,鼓励和引导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棍棒教育,因此这些匾额还是能起到相当的激励作用,同时也能让孩子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仔细想想,立匾额的教育方式,其实和我们现在给自己找个座右铭也是一样的道理。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