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变“母碍”孩子受伤害

  案例:

最近,张女士因10岁的儿子逃学厌学、脾气暴躁、违反纪律来医院心理门诊咨询。她说儿子过去学习好、听话,比同龄孩子更早熟更懂事,但自从两年前孩子的父亲在一次意外中去世后,情况就变了。考虑到孩子失去了父亲本来就够可怜的了,不忍让孩子在其他方面输给别人,于是,张女士把满腔的母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甚至放弃了自己一半的生意,每天接送孩子,陪做作业。她不仅没有了自己的休息和娱乐的时间,也没有了朋友圈子。可近来跟孩子争吵中她看到孩子愤怒和仇恨的眼神,她想起来就后悔和害怕,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心一意为孩子好,但现在却得到这样的结果。

支招儿:

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薇介绍,类似的案例在咨询的过程中屡见不鲜。不难发现父母过多的爱变成了“碍”,父母过多的干预变成了孩子反抗的“动力”。更令人担忧的是父母们还蒙在鼓里全然不知,他们的心声是:我一心一意为了孩子好,没想到今天却得到这样的结果。父母们撕心裂肺的哀怒和孩子们无动于衷的反应常常搅在一起。下面是心理医生开出的心灵处方:

第一,父母要有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如果父母本身有严重的心理创伤,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那么会潜移默化的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心灵成长。

第二,父母心中要有爱,并且要会表达对孩子的爱。

眼里只有规则的父母,通常孩子都会逆反,因为孩子的心灵需要空间,而父母的控制只会制造反控制的力量。

第三,父母要以身作则,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到底。

孩子看到父母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他们也会重视责任。父母身上有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让孩子培养出某种相应的习惯和品质,这种习惯和品质对孩子日后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

第四,父母要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孩子被教育成怎样,部分原因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而教育方式与父母的性格、气质、心态、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很大关系。乐观积极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也可能是乐观积极的。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希望孩子有怎样的素质?希望孩子成长为怎样的人?我现在的行为会让孩子有怎样的反应?我的所作所为是否超出了应有的范围?孩子内心真正需要什么?有几句话和大家分享:分享而不教导,关怀而不干涉,宽容而不纵容,邀请而不要求,温柔而不妥协,帮助而不代替。

文/莫鹏(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