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个好榜样,就能教好孩子,这是个误区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句话我们听过很多遍了,也一直把它奉行为真理。其实,这有可能是个谬论。

榜样是潜移默化的结果,而不是精心设计出来的

我们先来看

故事一:朋友娟的女儿才7岁,体重已近80斤了,为了督促女儿减肥,娟努力做一个励志妈妈,每周坚持跑步3次,每次不少于3000米,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激励女儿,给女儿做个好榜样,可她每次拉上女儿一起跑步时,女儿都十分抗拒,硬拉着跑不了500米,女儿就一屁股坐在地上,彻底不动了。娟很疑惑:说好的榜样作用呢?我都拼了老命陪跑了,为啥孩子却无动于衷呢?

故事二:小勇脾气特别大,每次发脾气都会把书桌拍地啪啪响,妈妈训斥过小勇很多次,可小勇还是老样子。妈妈向小勇的姥姥抱怨:“妈,您说这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屡教不改呢?”小勇的姥姥笑着说:“还不是跟你一样,你发脾气也是这样的。”小勇的妈妈仔细回忆自己生气训斥孩子的情景,感到十分羞愧。

在以上两个故事中,家长都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但结果却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榜样是潜移默化的结果,而不是精心设计或者刻意为之形成的。

在故事一中,娟是迫于为女儿减肥的压力才选择健身,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女儿,但这种刻意的安排,并没有让女儿改变。我们总一厢情愿的认为,父母做出改变了,起到了一个好的榜样,孩子就会有样学样,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比如,你希望孩子多吃蔬菜,你在饭桌上大口大口地吃蔬菜,可孩子还是把筷子伸向有肉的盘子。

在故事二中,小勇妈妈发脾气的行为是自然情感的流露,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加深远。有些父子或者母子站在你的面前,不用他们介绍,你就可以判断出他们是一家人,因为他们的神情动作都非常相似,除了遗传因素外,耳濡目染的影响也是功不可没的。

别拿“我要做孩子的榜样”来绑架自己

自从当了妈妈之后,我变得小心翼翼的,常担心自己的一些不好行为影响孩子,给孩子树立一个坏榜样,总是尽可能地严格要求自己,希望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慢慢地去影响孩子。

我希望我的孩子爱上阅读,我给自己和孩子买了很多书。孩子小的时候,他还不能自主阅读,每晚我都会给他读绘本,他能够自主阅读后,我会拿起书,坐在他身边,我们一起阅读。现在孩子已经养成了阅读习惯,每天晚上睡前雷打不动地看书。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够按照我预想的发展,我爱干净,没有孩子之前,地上有一块纸屑我都会耿耿于怀,有了孩子之后,他们常常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尽管我不停地收拾,但要保持整洁几乎是不可能的。孩子房间里的物品总是乱摆乱放,我常帮他收拾,也会让他和我一起收拾,但孩子始终没有养成按时收拾房间的习惯。

我也曾怀疑是不是我这个榜样做得不够好,没有给孩子带一个好头。这样的想法会让我自责,认为自己不够称职。其实,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不是我们所有的努力都能得到收获,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意识与思想,不可能像一只被驯服的猴子一样,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发展。

好好想一想,我们的父母当初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我们有多少事情是按照他们设想的发展的呢?又有多少事情是我们坚持己见,是不受父母欢迎的呢?

我的爸爸喜欢吃臭豆腐,可是我和妈妈、弟弟、妹妹都非常反感那种让人难以忍受的味道,别说吃到嘴巴里,就是闻一闻,都无法忍受。我们小时候都非常反感爸爸吃臭豆腐,不让爸爸把它端到桌子上来。后来,爸爸为了能找到和他结成同盟的人,给我们讲臭豆腐多么好吃,多么有营养,但始终未能拉拢成功一个人。

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并不一定是真理,即使我们做得很好,孩子也不一定有样学样,我们没有必要用这句话对自己进行绑架,凡事努力就好,不必较真。#p#分页标题#e#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