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合怎样教育“熊孩子”

面对“熊孩子”并不是每个父母都有教子良方,在公共场所管教孩子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如果不好还管教,那么其他人会认为这是个失职的父母,疏忽了对孩子的管教;但如果父母管教孩子,则又会背上严厉的罪名。那么家长在公共场所到底该怎么教育“熊孩子”呢?

方法/步骤1

一、避免“怕”而不教

许多时候,“人前教子”被想当然地理解成不顾孩子尊严的粗暴行为,从而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否定了。他们认为,当着别人的面教育孩子,会令孩子萌生耻辱感或羞愧感,从而有损孩子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对学龄前孩子,他们因年龄较小,很难讲明白道理,在公共场合进行教育,效果往往较差。因此,多数时候,家长都不会选择“人前教子”。无论多生气,家长都会因为“怕”而把孩子带回家再教训。

但我们发现,许多时候,有外人在的场合,学龄前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与平日不同的行为。有的想刻意表现“好孩子”形象,变得比平时更乖;当然也有相反的一面,就是比平时加倍淘气。或许是因为他“尝过甜头”,知道只要外人在,无论做什么,父母都会纵容。

事实上,无论是孩子在外人面前刻意表现得“乖”,还是故意表现得“淘气”,都不是一种好现象。家长一定要明白,或许孩子正是因为抓住了家长在公共场合不会把自己“怎么样”的弱点,才加以利用了。所以,在公共场合,家长不应该因为“怕”而完全放弃教育孩子。只是,不应该严厉地教训或斥责孩子,而是应该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

2

二、巧妙利用环境中的教育因素

教育学龄前孩子,环境的因素尤为重要。因为对学龄前孩子而言,他们的学习多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发生的。因此,家长要善于利用这些因素,对他们进行随机教育。

比如,在公交车上,孩子想玩手机,而家长怕孩子玩手机对视力有害而拒绝让他玩,那么,就可以借助乘客对孩子进行教育。比如说车上有人戴眼镜,家长就可以让孩子猜猜他为什么戴眼镜,是不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经常坐在车上玩手机呢?又比如,如果孩子是因为无聊而想玩手机,那么,家长就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两个人可以一起观察窗外的环境,并交流各自的发现。同时,家长还可以针对车上乘客的一些不当行为,借机对孩子进行公众礼仪教育。比如在公交车上不可以大声接打电话,不可以大声喧哗等。

环境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在公共场合,孩子感受到的都是真实的事件与人物,家长的教导能够在他们内心留下直观印象,教育效果也较好。因此,巧妙利用环境因素,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3

三、凡事提前立规矩

许多时候,孩子在外没规矩,多是因为家庭内部缺少明确的规矩与原则,而学龄前正是孩子规则意识的建立期。因此,想要让孩子在外表现好,一定的规矩不可或缺。

比如,如果带孩子外出,可提前告知出行计划,并把外出的要求向孩子讲明白。这样,孩子就会按照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哪怕犯了错,也清楚错在哪里。

许多家长带孩子外出时,坐车、吃饭等,都会等待很长时间,孩子经常会坐不住,有些家长可能会带好玩具猪妹妹哄孩子。但是很多家长会拿出手机或者iPad等让孩子打发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往往忽略了给孩子立下电子产品使用的规矩,比如使用电子产品的场合、时间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