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个“闷葫芦”,怎么打开“话匣子”?教你一招

父母都希望能够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可现实是,有些父母发现孩子非常难沟通,与孩子说话时,孩子总是爱理不理的,根本就无心交流,更谈不上锻炼孩子的口才了。那么,孩子真的是那么难沟通吗?

周末,堂弟带着侄子涛涛来家里玩,一进门,涛涛就被儿子的奥特曼吸引住了,玩得不亦乐乎。堂弟见涛涛不与我打招呼,责备孩子说:“涛涛,你都5岁了,怎么这么不懂礼貌,见了姑姑都不打招呼,幼儿园老师是怎么教你的?”涛涛抬头看了一眼爸爸,又朝爸爸吐了吐舌头,跑进了卧室,不再出来。

“你看这孩子一点都不懂事,在家里也这样,你跟他说话,他才懒得理你,一声不吭地低着头,多说两句,就跑开了。”堂弟喋喋不休地抱怨着。这时,儿子放学回来了,很高兴地跑了过来,喊了一声“舅舅好!”

堂弟把儿子拉到身边,抚摸着他的头,开始嘘寒问暖,“今天在学校里表现得怎么样?”“还不错。”儿子很配合地回答,“怎么不错呀?老师表扬你了?还是考试考得不错呀?”“都不错啦!”儿子显得有些不耐烦,随便应了一句。

堂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情绪,继续发问:“那你考试考了多少分?90分?100分?”“舅舅你好烦人啊!”儿子嘟着嘴巴,拎着书包进了自己的房间,并把门关上了。

“嗨!你们兄弟俩还真像,一个比一个难沟通。”堂弟向我倒苦水,“姐,你说现在的孩子怎么都这么有个性啊?”

“还好了,我觉得小孩子不像你想的那样难沟通。”我否了堂弟的说法,招呼两个孩子过来看喜洋洋灰太狼。话音未落,两个小家伙已经闪电般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儿子很规矩地坐在了沙发上,涛涛也学着哥哥的样子,向后退了一大步,远离了电视,坐在了沙发上。

两个小家伙聚精会神地看完动画片之后,我开始问话:“谁能给我讲一讲今天的动画片讲了什么故事呀?刚才我只顾着聊天了,没看太明白。”“我讲!我讲,这一集讲的是狼来了……”五岁的涛涛兴致勃勃地讲起来。

“不对,不对,涛涛讲的不全,讲得是软绵绵村长为了抵制灰太狼……”涛涛话音刚落,儿子又迫不及待地开始补充。就这样,两个小家伙一唱一和地讲了好半天。

“那你们能不能告诉我,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呢?”我继续发问,“姑姑,我知道,我们要想软绵绵一样聪明!”“我们要打击像灰太狼一样的坏人!”两个小家伙争先恐后地回答。堂弟在一旁偷偷地朝我竖大拇指,小声地说:“我以为我家涛涛就是个闷葫芦,没想到这么能说,和我一个星期说的话,都没有这一会儿说得多。”

改变“闷葫芦”,要找准话题

很多时候孩子是有表达欲望的,之所以不爱与父母说话,是因为父母没有把好孩子的“脉”,没有找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不少父母在与幼儿沟通时,往往从孩子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入手。稍大一点的孩子,则会询问孩子在学校里的一些表现,如老师讲课听没听懂、这次考试成绩怎么样?

如果我们的话题每天都是围绕着吃穿、学习进行的,孩子就没有新鲜感,特别是有些家长有专门揭孩子的短,孩子学习不好,每天都会对孩子耳提面命,“你今天学的知识都会了吗?”“上课的时候有没有偷懒啊?”“吃完饭,记得要预习新课啊”。

似乎除了这些问题,父母不知道该与孩子沟通些什么,也不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父母总是不厌其烦地问这些问题,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不愿意回答父母的问题,或者敷衍父母。

所以,当你的孩子在家表现得像个闷葫芦,不愿与你交谈,不妨从自身找找原因,是不是自己的沟通方式孩子不能接受,自己说的话题孩子不感兴趣呢?只有打开了孩子的“话匣子”,才能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打开孩子的“话匣子”,一定要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要想了解孩子感兴趣的话题,父母平时应该多观察孩子喜欢做什么,喜欢读什么书,喜欢看什么动画片等等,找到了交流的话题,孩子的“话匣子”自然就打开了,孩子们才会津津乐道,充分发挥语言天赋,与父母进行一次酣畅淋漓的交流。孩子说得多了,语言表达能力不知不觉就提高了,我们也能够更加了解孩子了。#p#分页标题#e#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