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该不该看手机?德国心理学家的研究一目了然

01

前几天跟朋友一起出去吃饭,俨然变成了带娃聚会,到了吃饭的时候朋友拿出手机。

打开动画片,让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看,本来还在吵闹的孩子瞬间安静。

最后饭不但没吃完,离开时还吵闹着要手机。

身边大多数朋友早将手机当成了哄娃神器,甚至这也成为万千家庭的普遍现象。

“电子保姆”成为我们忙、累,想更轻松时的工具,已逐渐超过了其他事物对孩子的重要性。

而能让孩子瞬间安静的“神器”也有其使用标准。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网,针对用电子产品哄娃,出台了儿童看屏幕指南,婴儿和学步儿童不应被动观看电视或其他屏幕。

世界卫生组织称,孩子在2岁前不应久坐不动的看屏幕,包括电脑游戏。

2~4岁儿童应当限制在1小时以内,甚至越少越好。

而该指南作者之一juana博士表示,非常年幼的孩子,不太可能从被动、久坐的观看中获益。

孩子观看电子产品的弊端一直都是被大众熟知,各界声音都在提倡让孩子少接触电子产品。

为什么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中,需要划分孩子的年龄段?

02

一项对0~5岁的父母调查显示,给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最多的理由是,让孩子安静一会,其中这一占比达到53%。

而恰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从生理以及心理都更加依赖父母。

电子产品成了让孩子安静一会的利器,更成了哄娃必备品。

而电子产品仅仅只是损伤到孩子视力这么简单吗?

德国有两个儿童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测试:“画小人”。

他们将5岁的儿童分成3组,第一组是几乎不看电视,第二组是每天平均看3小时电视,第三组是那些不受限制的,结果一目了然。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3岁以前的孩子正处于感知运动发展阶段,需要各感官的彼此配合以及听觉、视觉、触觉等的统合来完成对世界的探索和认知。

电子产品是以疾速运动的影像和鲜艳的色彩引起孩子这种注意力。

孩子在接触电子产品时,大脑主管高等精力活动没有任何运动,长期重复接收同样的刺激,大脑被练习成了只能对电子产品产生反映。

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的孩子,大脑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电子产品将故事角色虚弱化,束缚孩子的思维。

不如放下手机、丢掉ipad,与孩子一起玩躲猫猫、看画本、踏春。

让孩子在大自然下奔跑,在自然产物中去发现人生秘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