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死亡教育”有必要吗?

晴天叨叨

清明节期间,弟弟突然问——“妈妈,你会死吗?让我心生感慨,原来看似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原来也会思考“死亡”这个话题。作为父母,面对清明的假期,我们应该更多的思考它背后的深刻含义,以及“哲思”和“事件”所带来的生命触动。正如电影《寻梦环游记》传递的那样,只要爱还在,就不怕遗忘。

在中国,死亡是一个很忌讳的话题,可是清明这样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要去扫墓、祭祖,死亡这个话题就无可避免的会被孩子问及。在这其中,很多家长都会愿意选择编织一个自圆其说的善意谎言,逃避这样一个哀伤的话题。

华东师大一份调查结果显示:63%的家长“难以接受向孩子开展和死亡相关的活动”。因为在家长的思维中,死亡是不应该被孩子知晓的,在孩子的童年中,我们要尽量给予他们快乐,所以不应该去谈及这个话题,应该在孩子大了的时侯在告诉他们死亡的本质和意义。

可是,这样真的对吗?

台湾教育专家张淑美说的: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我们经常会看到类似的新闻:

湖南六年级男生,因为座位摆放和同学发生争执,从4楼教室跳下;

舟山五年级男孩,不满老师春游分组,从教室跳楼摔成重伤。

河南职一学生,与网恋男友分手,从宿舍跳楼自杀身亡;

8岁女孩因成绩不好直播喝农药自杀视频;

因被家长指责,15岁男孩跳楼身亡...

因为死亡教育的不及时,很多孩子并不会理解到底什么是死亡,他们会简单的认为,这可能只是一个暂时的告别,是一种威胁、或者是一种排解难过的方式。所以,死亡教育对于孩子而言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知道了“死”的含义,才会理解“生”的价值。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