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遭遇校园暴力,家长应该教会孩子的4件事

最近一则新闻引发热议,一名母亲得知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中被打,直接冲到学校把打自己孩子的同学揍了一顿,还拍下了视频。评论中有很多网友大力支持这名母亲的做法。但是,这名母亲目前已被拘留。那么,当孩子遭受“校园霸凌”,家长应该怎么办?

不要这样对孩子说

“人家为什么就打你不打别人?是不是你自己做的不对了?”

这类家长的理念是:凡事要多自省。但这条法则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当孩子一被人欺负,家长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孩子哪里不对了,暗中传达的信息就是“你活该被打”。这只会让孩子遇到校园暴力时,畏畏缩缩,不断讨好,而不懂得向大人求救。

曾经一份研究表明:很多人是在成人之后,回首学生时代,才恍然明白自己曾经竟然是个施暴者。而他们当时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要伤害同学。这说明校园暴力是不能够用“因为对方怎么样,所以我就去欺负他”这种简单逻辑来分析的,有时候真的不是孩子做错了什么才被人欺负。

“打就打吧,大家都是同学,相互让一让。”

这类家长总是美化了孩子的心性,他们认为孩子之间打打闹闹都是正常现象,相互让一让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可如今各种校园暴力的报道充斥我们的眼球,施暴者的年纪越来越小。家长还能一再灌输孩子“忍让是美德”吗?忍让不是美德,孩子的忍让不会换来施暴者的幡然醒悟和慈悲为怀,只会让自己更加委屈痛苦。奋起反击才是对抗校园暴力正确的打开方式。

“他打你,你告诉老师。”

这类家长依旧把校园暴力的解决者寄托在老师、学校身上。而近些年的报道已经折射出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学校、老师无法真正解决校园暴力。

孩子被人打了,告诉老师,老师顶多对施暴者批评教育,治标不治本。反而让施暴者怀恨在心,下次还打。孩子次次向老师告状,老师也厌烦。而学校为了学校的名声,也不愿意把事情扩大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能牺牲孩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不伤人是一种教养,但保护自己不被伤害是一种气场。

坚决要教会孩子的做法,可以用下面这16个字概括

勇敢反抗。在第一次面对校园暴力,就要面无惧色,毫不胆怯。先用语言警告对方,发火和对方吵架都行,要让对方知道自己不好惹。如果实在感到害怕,尖叫或者用力吼两声都可以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如果对方开始动手打人,在打得过的情况下,勇敢还手。就算是输,也要让对方感到害怕,下次不敢再来欺负自己。

见机行事。如果对方太过强大,很明显自己不是对方的对手。比如幼儿园小朋友被社会人员敲诈勒索,小朋友肯定打不过成年人。那么当下就不要和对方发生过多的纠缠和争执,对方要钱就给钱,但是坚决不能跟对方走,要找机会逃跑或者是求救。

最推荐的办法就是,跑到附近的店铺,尽所能砸烂这个店铺的东西。那么店家绝对不可能让施暴者把孩子带走,而是要求家长来做赔偿,间接地保护了孩子。

?强身健体。不管是勇敢反抗还是见机行事,都要让孩子有个强壮的体格,不是让孩子主动去欺负人,成为施暴者,而是让孩子在被校园暴力中能够有还手之力,做到起码的自卫。而且要学习一定的反抗技巧,四两拨千斤,还能避免防卫过当,反而害了自己。

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教孙女在面对幼儿园小朋友喜欢揪孙女头发的对策就是:用双手去揪对方的耳朵,让对方疼得放手,不敢再揪自己的头发。

告诉家长。孩子自我保护能力比大人想象中要弱,所以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要回来告诉家长,让家长同孩子一起分担。父母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

当然,家长一定要采取理智的方式来解决孩子所遭遇到的校园暴力问题。像新闻中那位母亲到学校打施暴者,只能逞一时之快,非但没有给孩子解决问题,还让自己深陷囹圄,得不偿失。#p#分页标题#e#

面对校园暴力,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勇敢说“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