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查出了轻微的胆结石,真的不用在意吗

谢邀!您妈妈查出胆结石,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胆石症患病率为3-10%,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可高达25%。
即平均4个老人中有一个患胆囊结石。
有些人即使知道自己得了胆结石,也并不重视,拖着不去治疗。
却不知,“小石头”也会有大危害。
1、反复的胆囊炎发作,会影响人的正常工作生活。
胆囊结石常因嵌顿并阻塞胆囊管而引起急性胆囊炎,如不及时处理,可进一步进展至化脓性胆囊炎、坏疽性胆囊炎。
如果继发胆囊穿孔,感染性休克,可随之形成胆囊周围脓肿、急性腹膜炎、胆肠内瘘或胆石性肠梗阻,总体致死风险大。
2、胆囊结石会引起胆管炎。
胆囊结石可以掉到胆管内,造成胆总管梗阻(多为不完全性梗阻),导致胆汁引流不畅,引起腹痛、发热、黄疸等胆管炎三联症;
如梗阻持续超过5年,可继发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甚至肝功能衰竭。
最近碰到了多例老年患者急诊做ERCP手术的,均由此引起。
经我们的及时微创内镜处理才都转危为安。
3、胆结石掉落入胆总管并堵塞胆总管可致胆汁反流入胰管而引起胆源性胰腺炎。
此类胰腺炎占所有急性胰腺炎的50%-60%。
其中轻型胰腺炎预后相对良好,但如果是重症胰腺炎,那死亡率就非常高了。
今天这例患者就是胆管结石导致了急性胰腺炎,经过我们的ERCP引流,相信明天病情就会明显好转。
4、最糟糕的是胆囊炎、胆囊结石跟胆囊癌有一个特别密切的相关性。
这是我们临床上特别不愿意看到的一个情况,因为胆囊癌的恶性程度极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胆囊癌目前没有早期发现的有效手段,往往患者一来就是晚期的,而且它的治疗效果又很差。
即使做了成功的根治手术,患者生存时间也很短,极少有长期存活的。
因此,胆囊结石就算没有症状,也应当进行治疗。
我们特别重视胆囊炎胆囊结石的及时治疗,不要因为一个本来很容易处理的问题,因没有及时处理而导致一个不可收场的后果。
对于已经存在胆结石症状、继发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或胆囊癌高危因素者(如结石>3 cm、病程超过10年、瓷样胆囊、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胆囊收缩功能差、胆囊萎缩等),建议尽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特别是对于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尽管没有症状,最好还是手术治疗。
因为胆囊炎急性发作可引起高血压加重,而糖尿病病人抗感染能力差,一旦胆囊炎急性发作,感染难以控制,急诊手术风险也会增加,给患者带来健康隐患。
胆囊结石的流行病学因素归为5个F即Fat(肥胖)、Forty(40岁,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Female(女性,发病率约是男性的2-3倍)、Fertile(多次生育者,发病率高)和Family(家族史,父母有胆结石,则小孩得胆结石的可能性高)。
“F”越多,患胆囊结石的几率就越大。
那么怎么才能避免患胆囊结石呢?
之前有文献报道:胆结石成因中遗传因素占 25%,其他为环境因素。
因此,首先,投胎是门技术活,有个优秀遗传素质的父母,是预防胆囊结石最重要的因素,当然这点你没法掌控。
其次,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如果你能越活越年轻,那就减少一个因素,但年龄好像也由不得你。
再次,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然而,性别,你也做不了主。
是不是感觉预防胆囊结石机会渺茫?
别急,后续才是你应该关注的:对于多孕多产者,发病率高。
关于这点,我相信你应该可以部分做主了。
最后一点,是肥胖。
这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最好的预防办法。
管住嘴:改变不科学的饮食习惯,这些坏习惯包括:吃太油腻饮食、荤食习惯、偏食动物油、多食动物内脏、不进早餐或不能按时进餐、长期低脂饮食、素食、饮食不卫生、长期大量饮酒等等。
在此特别强调,吃太荤太素,都会患胆囊结石。
有荤有素才是最好的选择,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鱼类及海产类食物则有助于清胆利湿、溶解结石,可适当多吃。
迈开腿:积极运动减肥,控制体重。
对于体重指数≥25的人,需要运动减肥。
肥胖是胆囊结石的致病原因,但是,减肥过快,也会使人患胆囊结石。
因为如果靠长期不吃饭来减肥,就会让胆汁无处使用,同样会面临胆囊结石的风险。
减肥有很多种方法,不一定要通过节食来达到目的,其他的可以通过运动,或者是调节自身的循环系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