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谎怎么办?家长这么做,比打骂更有效

多伦多大学儿童心理专家李康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李教授和他的团队在全球范围内测试了1200名2岁到6岁的儿童,和这些孩子玩一个竞猜游戏,“拿出一张扑克牌,让孩子猜扑克牌的点数,如果猜对了,孩子就会获得一份大奖。”

游戏开始后,研究人员找借口离开,离开前叮嘱孩子千万不要偷看卡片,等研究人员回来,询问“刚才我出去的时候你有没有偷看”时,没有一个小孩承认自己偷看了卡片。

可是藏在房间内的隐形摄像机却发现90%以上的孩子,在5秒内就“犯规”了,可见无论性别、国籍,孩子撒谎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而家长是很不能容忍孩子撒谎的,看到孩子说谎时,往往会严厉地批评,意图改变孩子这一行为。但是即便如此,结果却不一定如家长所愿。

很多家长困惑了:“明明我非常严厉地告诉孩子,这是说谎的行为,是不对的。他自己也说知道了,也知道这样不对。但是,为什么孩子还会说谎呢?”

其实,虽然孩子撒谎是普遍的现象,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说谎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 6岁以下儿童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将猜测、开玩笑等行为都认为是说谎。也就是说,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对说谎的判断只是针对不好的言语,不会考虑说谎是有意图的。看

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很无语呢?当我们对6岁以下儿童进行指责,甚至严厉批评时,孩子们甚至都没有理解“说谎”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他们看到的,只是家长严肃的神情和严厉的态度,而他们惧怕这样的神情和态度。比起这些,孩子更关心父母是不是不喜欢自己了。所以,当家长在批评、训斥孩子说谎时,在他们的小脑袋里,只是认为自己说了不好的话,所以家长生气了。

■ 6~10岁的儿童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把与事实不相符的言语认为是说谎,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

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说谎已经有一个简单的区别和判断了。但是,具体怎样定义“说谎”呢?在他们的理解里,就是做了与事实不一样的事情。

不管是不是有意的,只要是和事实不一样,那就是说谎。所以,在这个年龄阶段,家长无意中做言行不一的事情时,他们就会认为家长在说谎。

以上两个年龄阶段对说谎的判断,主要是依据其言语违背事实的程度,以及说谎是否受到惩罚。如果言语与事实违背的程度很大,或者因为其言语受到了惩罚,儿童就会判断为说谎。

■ 10岁以上儿童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认为只有有意的欺骗才是说谎。

他们把说话者有意的行为作为道德判断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认为有意欺骗的行为最坏。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基本上已经在内心有了对“说谎”明确的定义,知道了说谎也分为有意的和无意的,并能够判断出,故意去欺骗的行为是最坏的行为。

他们会用自己心中这个标准来观察生活,理解家长在说话和做事的规则,当家长与别人交流改变事实时,他们会去判断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以此界定其程度。

作为家长,看到孩子说谎后,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以下是三点建议:

1、注意自身言行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儿童模仿的对象。当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孩子不仅仅是听家长在说什么,还会去看家长在做什么,并学习、模仿家长的言语。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但会学习模仿家长,还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家长的言行有一个判断。所以,唯有家长提高自省能力,多在意自身的言行,才能发挥“身教重于言教”的作用。

2、用故事代替说教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根据儿童思维的特点,搜集丰富的故事资源,利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儿童通过对故事的理解来体会其情感,促使其形成积极的认知。

如优秀的美德故事等,通过讲述,自然地向儿童传递“正直”、“公平”、“诚信”的理念,促使儿童获得正确的认知。

3、用角色扮演进行体验爸爸妈妈还可以用“角色扮演”及“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孩子体会不同角色的不同感受,了解说谎行为带来的心理感受,让孩子明白自身行为可能会带来的后果。

4、正向的奖励告诉孩子,如果你说出真话,爸爸妈妈并不会惩罚你,让孩子明白讲真话,自己不会受伤害,因此他们就敢于讲真话。如果孩子勇于说出真话,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奖励的方式非常多元,亲吻、拥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