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会打小报告吗?

本期说一说幼儿园常见的一种现象——打小报告。或许有许多家长也都听孩子的老师说过自家孩子这种打小报告的状况,比方,哪个小朋友没把小板凳放回该放的当地,哪个小朋友没有好好吃饭,哪个小朋友没有午睡等。

爸爸妈妈或许刚开始觉得孩子这种行为挺好,觉得孩子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变强了,但跟着次数的增多,就会觉得烦了或是感觉孩子事情太多等。

在幼儿园的团体中,小孩子爱打小报告刚开始或许会得到教师的一些关注,但也会跟着时间的增加,教师也变的疲倦,不能及时生动的给予反应,这样孩子就会变得难过。

那么小孩子打小报告是什么原因呢?

许多大人的眼中,打小报告是不被待见的,会让人很反感。

但孩子打小报告和成人是不相同的,原因在于孩子打小报告和成年的出发点可能不太一样。

1.儿童行为心思研讨范畴有个通识:三四岁的孩子交际才调正在萌生,这时的关于他人处于一种热心热心的状况,会不自觉的参与其他小伙伴的说话以及游戏中。

但当孩子在诉求的过程中,因缺少方法,打小报告就成为了孩子自我表达的方法。

所以从这点上来看,孩子打小报告是一种参与小朋友沟通和交流的交际行为。我经常在幼儿园中看到小朋友会说:老师,他不和我玩,老师他拿走我的玩具......

2.小朋友打小报告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表扬。经常会有小朋友在排队的时候会讲:老师,某某某没有排队。老师,谁谁没有好好吃饭......

在这些小报告中更多的因为孩子自己看不过去,或许是通过他人不妥的行为来体现自己。

孩子3-10岁是打小报告的高峰期,但在10岁后,孩子愈加注重小伙伴,也很少再打小报告了。

家长和老师在关于孩子打小报告的行为中,不能煽动,要多多引导。家长应依据孩子的不同类型的小报告,进行相应的回应。

一、如何处置交流间的问题

当孩子与小伙伴在一起玩时,两人之间出现一点矛盾,这时孩子或许不知道该怎样去处理,就会和大人打小报告,这时更多的希望得到大人的协助和支撑。

如果家长或者老师不及时予以回应,那么就会强化孩子的挫折感,孩子难以树立自信心,不能更好的进行交际。

但如果过度回应,则会导致孩子过度依赖,遇到问题就会找大人协助,让孩子不能学会自己处置问题。

所以这个时候,大人要做的是告诉孩子如何处理这个矛盾,找到和小朋友交流的共同点。比如A想玩B的玩具,而B不愿意给A玩。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告诉A尝试和B一起玩,或者交换玩这种方式。

二、孩子因渴望得到关注求打小报告

小孩子的世界中,打小报告许多的内容都是与自己无关的。这时他们打小报告就是希望通过他人的没有做好或者没有遵守规矩,从而引起教师或家长愈加注重自己,然后提高自己的方位,能够得到更多的机会体现自己。

许多教师那,小孩子打小报告后,家长和老师可以依据自己的判断,可以针对孩子做的好的一面给予肯定,然后可以让小朋友之间进行提醒交流,可以共同进步,这样也可以加强孩子之间的交流。还有就是不是所有的小报告,表现好都要给予表扬与肯定,这样也会加剧孩子的行为。有些问题的解决是可以小朋友自己完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