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要我怎样”夫妻适用,教育更适用:妈,我的努力你总看不见

近日,某科普网站发表了一篇文章引网友关注和转发,文章的题目是《失败是成功之母?事实并非如此》。文章表示,大多数家长都是信奉挫折教育的,认为孩子只有在经历了足够的打击,才会对社会上的挫折游刃有余。此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反驳了这个观点,认为挫折教育的正面效果收效甚微,还可能引发孩子的“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提出的。他用狗做实验,信号响起就对笼中的狗实施电击,狗被电不停呻吟和颤抖。多次之后,就算将笼门打开,只要信号响起,狗就呻吟和颤抖,失去躲避和逃跑的本能。曾经的经历,会让人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行为无法改变结果”的错觉。这种错觉会让人认命,认为无法改变而放弃努力和抗争。

不当的挫折教育,会让孩子变得“习得性无助”,缺乏自信。孩子遇到对手和困难,就会用过去失败的经验告诉自己,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战胜对方。其实人对环境的判断不一定准确,对方不见得那么强,自己也没那么弱。这样不战而败,是在可叹。

对此很多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适当的夸奖会让孩子更自信;也有网友认为挫折教育要有度,过度容易自卑;还有网友认为适当的挫折教育是必要的。

是否需要挫折教育,确实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答案。毕竟每个孩子不同,作为实施主体的每个家长也不一样,结果肯定不一样。

有的孩子自高自大,不知山外山,人外人。适当打击一下,受点挫折收敛气性也是好事。毕竟在成人的世界里,自大的人容易轻敌而失败。

有的孩子本就不自信,家长一味提高要求和目标,孩子的努力从来不被认可。久而久之,孩子真会认为自己不行,越来越自卑。还记得少年说里的女孩袁璟颐吗,她的妈妈总是拿她跟四项全能的学霸女闺蜜吴笛对比。她表示自己很努力了,可是妈妈从来看不到,总说她比不上吴笛,还嘲讽女儿成绩那么差,吴笛怎么会跟她成朋友的。

其实妈妈这样做真的有些过了,既然望女成凤那就应该肯定孩子的每一份努力和进步。对孩子的要求可以正面提出来,不要总是贬低和嘲讽。孩子自己也说,妈妈的这种激将法她很讨厌,对她也没有用。

很多父母很纠结,表扬孩子,他们可能更不可一世,又担心挫折教育让孩子自卑。说到挫折教育要适度,但这“度”谁又能拿捏得恰到好处呢?其实,与其纠结,不如及早引导孩子领略真实世界,既不一味打击,也不虚伪夸赞,教孩子认清事物的本质。这个世界不全是风和日丽,也不全是狂风暴雨,父母的经验只适合他们自己,孩子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和心来感受,这才是作为家长值得思考的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