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差点毁掉一个好孩子!用错奖励方法后果原来如此严重

大侄子今年初三,进入初中后,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哥哥、嫂子的心头病,用老师的话说就是,“这孩子聪明,一点就通,但心思不在学习上,聪明反被聪明误。”

小学时大侄子成绩挺好,进入初中后成绩开始下滑。哥哥嫂子心急如焚,他们为了让孩子用心学习,尝试了各种方法:

1.没收手机、平板,结果孩子“越压抑,越疯狂”,一有机会玩得比以前更疯了;

2.惩罚行不通,他们又开始拿物质奖励“激励”孩子。面对这几年大大小小的考试,给孩子的奖励诱惑一个比一个高级,刚开始确实看到了孩子的进步,但时间长了,奖励诱惑再大,也不能让孩子沉下心学习了。

哥哥嫂子的做法,非常具有代表性,不少爸爸妈妈也是这样做的。试想当孩子不听话,或者做某件事没有达到家长标准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呢?

一部分家长会通过奖励孩子的方式来诱使孩子听话,比如奖励孩子吃零食、买玩具、玩电脑,或者是带孩子去游乐园等。还有一部分家长会惩罚孩子,不让孩子玩自己心爱的玩具,不给孩子买零食等。

这些方式真的有效,真的对孩子好吗?我们先来看看前者。

在1971年,心理学家德西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组孩子去做一些同样有趣的智力难题,其中一组孩子在做完题之后会得到奖励,而另一组孩子则是无偿做题(前提上这组孩子并不知道另一组会有奖励)。等做完之后,他又让这两组孩子自由选择做题或者休息,此时德西发现:之前有偿做题的孩子更愿意休息,而另一组本来就无偿做题的孩子,则更乐意选择解题。

德西实验证明,当孩子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提供奖励反而会减少活动对孩子内在的吸引力。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向来要求孩子自律,然而当家长通过奖励这种方式来“利诱”孩子时,反而消磨了孩子做事的内在动机,干扰了他发掘活动本身趣味的注意力,将自律变成了“他律”。长此以往,一旦失去奖励的诱惑,孩子就会表现得漠不关心,不愿意再去努力了。

再来看看惩罚。机械的惩罚确实立竿见影,孩子会因为害怕承担惩罚的后果而选择屈服,但这种顺从往往导致孩子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做错事不被家长发现”,而不是“不良行为本身带来的问题”上,下次他可能还会再犯这类错误。

看到这里,你一定好奇,当孩子出现问题时,难道家长既不能奖励,也不能惩罚吗?

答案是否定的,不是不用,而是需要用好。本期亿童情商智商课程·家长公开课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如何用好奖励与惩罚”,家庭教育专家刘湘梅老师明晚(10月17日)20:00-21:00为您解惑。

刘湘梅

·北京京师创智教育研发中心主任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早期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校社共育专委会理事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授课专家

课程大纲

表扬的话,哪句更有效?

小红花与奖励的实质是什么?

当小红花遇上德西效应,会发生什么?

奖励的小诀窍有哪些?

惩罚到底有没有用?

Time-out这招也out了,如何用后果法替代惩罚?

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预约家长公开课,开课前15分钟有微信消息提醒听课哦!最重要的是,所有家长皆可免费观看直播!所有家长皆可免费观看直播!所有家长皆可免费观看直播!还等什么,速度预约把!明天我们不见不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