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说普通话,有方言口音怎么办?这需要从小抓起

文丨福林妈咪

前两天回了老家一趟,坐标县城的小村子里。见到了很久未见的表姐,此时已经是一个1岁男孩的母亲了,小家伙正是牙牙学语的时候,但是张嘴说出的,却是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闲暇时和表姐聊天才得知:现在教孩子学普通话已然是种潮流,尤其是在农村里,提前教孩子普通话,孩子今后说普通话会说得字正腔圆。

可能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学习普通话,首先是因为普通话有比较广泛的应用性,其次可能是因为说方言,给人的感觉会比较“土”。如果孩子不学习普通话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因为地处农村,所以并不注重普通话的学习,孩子的普通话也不会太标准。等到孩子长大,出去求学,难免会因为发音不标准而受到嘲笑,这样不但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还可能让孩子感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产生自卑的心理。

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受到很大的打击。孩子因为口音的问题,会受到同学的嘲笑,孩子可能会变得自闭,不乐于交往。长此以往,孩子会交不到朋友,恶性循环下去,孩子的性格也会出现问题。

可是如果孩子出生就要学习普通话,反而丢了方言,又会造成什么影响?可能就是两代人之后,一个方言就会完全丢失了吧。

中国大部分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尤其在某些地区,邻村说的方言彼此都听不懂,也正是因为这些方言的存在,才有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而且因为方言的特有性,在抗战时期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通讯作用,因为即使是汉语十级的外国人,也听不懂各大地区的方言。先别说外国人,可能同为中国人也听不懂。

而普通话则不同,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是普通话的标准,也正是因为有了普通话,才能让中国各个民族和地区的人民,能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而现在,大部分的学校上课都要求讲普通话,很多工作的要求也是要求普通话的等级。所以有了孩子后,就会从小给孩子熏陶要讲普通话,而很少讲方言了。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

身边就有个典型的例子,在老家的村子里,邻居有一个小孙女,孩子的爸妈都在上海工作,小时候就把孩子丢在老家。

孩子学会的第一个语言,是纯正的方言。后来孩子四五岁要上学了,爸妈就把她接到了上海,等到过年再回老家后,这小女孩已经不会说方言了,取而代之的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她还是听得懂方言,但是却再也不会说方言了,这仅仅是一年的时间。

在这里,并不是说普通话不好,不学习普通话,而是想要声明一点,一个人的第一母语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方言的独特性,如果不是从小就学会的,长大后半路再学习可能就再也学不会了。

其实在能力范围内,家长可以教孩子普通话和方言“双语教育”。

这样做的目的,是方言不会被丢下,普通话也不会被落下。既能传承方言的文化,也可以说出标准的普通话。不同于其他语种,方言和普通话一起学,也不会给孩子带来什么负担和压力。

那么如何进行这样的“双语教育”呢?

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对话的时候就需要多费些心思了。当孩子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可以用方言和孩子进行日常的交流,在词汇上要告诉孩子普通话是怎样说的。

在方言的基础上明确地指出普通话发音是怎样,也是为了避免孩子出现混淆的情况。

最好的方式是,家里有人跟孩子说方言,有人跟孩子说普通话,每个人保持自己的一套语言系统,甚至家里还可以保留好几个地方的方言,只要说话人自己是不乱的,孩子也就不会乱。

等到孩子到了入学的年龄,大致上就有了基本的判断能力了,可以明确地分辨出方言和普通话了。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还是以方言为主,中间可以穿插普通话,对于发音不标准的词语或者句子,多加练习就好,也要多注意舌前舌后音的区别。#p#分页标题#e#

现在孩子的学习能力都很强,简单的语言可以很快地学会,只要家长在教孩子说话的时候,多费点功夫,孩子一定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