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梅:坝子里的“好妈妈”

位于云南省洱源县三营坝子南缘的永乐村,素来土地贫瘠、广种薄收,因水源缺乏而被世人形象地称作是“干坝子”“荒坝子”。

刘玉梅至今清楚地记得那是1994年9月,从云南省农业学校毕业的她,就是在漫天雨水中踏过一条泥泞不堪的土路来到村中央的永乐小学,战战兢兢地走上了讲台,从此开启她25年的乡村教师生涯。

初登教坛之时,还正是农村经济和村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的时期,受“人多力量大”等旧观念的影响,村民大都不重视教育,孩子们上学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在家长的眼里,上一天课就学三两个字,还不如在家里帮着挖上两分地重要。

作为一个责任心很强的教师,刘玉梅时刻知道自己的责任之重,教育孩子,不仅是要给他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他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启迪智慧,为他的终身成长奠基。于是,她不计劳苦,在繁忙的教学之外,还常常走访学生家庭。不论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冬,永乐村委会大小十七八个自然村寨,都留有她的足迹。和学生沟通,和家长交流,大到政策解读,小到说情讲理,再到村子的文墨传承,千方百计唤取孩子的上进心和家长的支持。在她的努力下,孩子们从田头地角回到教室。刘玉梅最不能忘记的就是每送走一届学生时,他们总回报她以优异成绩,这是她作为一个乡村教师的最大荣耀。

乡村学校,地理偏僻,交通不便;乡村教师,工作劳苦,收入却低。于是,不多几年间,和刘玉梅一起参加工作的年轻同志,或是改行转岗,或是考公提干,有的甚至直接辞职不干,“下海”捞金去了。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强烈的责任感和不断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让刘玉梅的教学成绩一直突出。于是上级主管部门想把她转到教研管理岗位或是城区条件较好的学校。家里的亲戚朋友发觉教书太苦太累,特别她又是家里的长女和第一个“领工资”的人,家庭的依赖自然特别大,更是希望她能转岗提干。

面对家庭亲友的好心,刘玉梅也曾动摇过,曾一万次地在内心里说服自己。可每当她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对她投注的那一道道希冀、渴求和信任的目光,她又一万次地改变了主意。是的,农村太穷,农村的学校太苦,农村的孩子更是需要好的老师。她于是又重新坚定信心,坚决地驻守她的乡村讲台。25年教师生涯,刘玉梅只待过两所学校:永乐小学13年,三营小学12年。但性质都一样,都是完完全全的乡村学校。

当了25年的教师,刘玉梅就当了25年的班主任。这些年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比例不断攀升的实际,她建立起了一条完善的家校联系渠道,坚持每月至少走访一个家庭或与在外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天至少找一个学生谈心,每周至少单独辅导一个学生。她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从一个“好姐姐”变成了“好阿姨”,接着又变成了一个“好妈妈”。

作为最基层的教师,她始终勤恳工作,2009年至今,她有8年被洱源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教师”,两度被评为全县教师最高荣誉的“教学名师”。因教学成果突出,她被任命为县兼职教研员,多次参加全县教学水平测试命题工作。2015年3月,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成立“三营镇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由她担任主持人。

多年的忘我工作、长时间伏案耕作,她被诊断出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严重等多种疾病,加上颈椎2—6椎突出,身体经常不适,随时需要治疗,但是一想到自己的学生,她便舍不得请一天假,一走进教室,面对学生,就会觉得全身充满了力量。

也就是在这一次次走进教室的时候她才顿悟,原来她早已经把远行的梦想植入学生开阔的脑海,陪伴着一代代学子载梦远行、乘风破浪。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24日第6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