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的爱”和“溺爱”的区别,家长了解误区,才能少走弯路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一个死刑犯在执行死刑前要求见自己妈妈最后一面,见到自己的妈妈后,什么也没有说,只要求妈妈让自己在最后吃一次她的奶,妈妈在给孩子喂奶的时候,他却把妈妈的乳头给咬下来了,而且还说就是因为妈妈的溺爱才造成今天的结果。

有人说这个故事是在广西,有人说这个故事是在甘肃,还有人说是在石家庄,这个故事被重复的出现在孩子的童年教育中。父母通过这个故事就想告诉孩子,父母爱孩子,但是不能对孩子溺爱,不然会害了他们自己。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还是说这只是父母的一个谎言是在推卸责任?

生活中父母总会给孩子这样说:“你如果听话我就带你去买玩具”、“这次考试你如果能考100分,我就带你去吃顿好的。”父母总是用这种交换的形式来劝服孩子,他们没有溺爱孩子,所以就不可能害孩子。

这种形式长时间下来,孩子就会没有自信心和安全感,他们会变得越来越自卑。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从来只有自己付出以后才会得到父母的爱,不能正确认识爱的本质,那些真心为他们付出的人,爱他们也无法坦然接受。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只有这样的爱才能把孩子教育好,孩子只有在这种爱的包围下,才能更自信的享受人生的成功。

大家要说到溺爱的危害性,社会上的例子是多之又多,就拿之前网上说的一件事:儿子大学毕业以后,父亲养了他十来年,但是由于一点点的误会,他就拿刀把父亲给砍伤了。很多人认为孩子这样其实是父母造成的,就是因为父母平时的溺爱才让孩子走到了今天这步。

如果深度分析每个溺爱下造成危害的案例,大家会发现这和爱也没有多大关系。事实是孩子需要父母爱的时候,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给予孩子,当孩子长大以后,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父母由于愧疚又在拼命的补偿,最终才造成这种恶果。

有心理学家对中国父母进行了分析,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出现了情感倒置,意思就是说: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因为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害了孩子,所以就拼命的压抑这种爱和孩子谈条件。

等到孩子成年以后,你可以和他们谈条件的时候,这种压抑却被反弹了回来,父母反而对孩子百依百顺,这也许就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溺爱吧。

其实父母就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让孩子了解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这样孩子才能正确的认识到爱理解爱的真谛。当孩子能够懂道理的时候,父母再跟他们谈条件,这个时候也许更有用。对孩子的爱一定要用对方式和时间,不然所有的爱都会被浪费,成为无用的爱,反而不被孩子所理解。

溺爱,只是父母给自己和孩子找的借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