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要求听话,像《小欢喜》中的家长,是真的爱孩子?

近期,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大剧《小欢喜》正在热播。该剧围绕三个不同家庭的教育现状,直击中国式家长的强控制欲、教育焦虑、亲子关系等热点话题。

剧中,乔家“乐高事件”东窗事发,面对英子不堪备考重压的哭诉,宋倩一句“你压力大,妈妈压力不大呀?你从小到大,就妈妈一个人带你长大的”!的驳斥,尽显单亲母亲对女儿的强控制欲。

父母离异的伤痛,却让孩子一起跟着背负。虽然爱孩子,但是同时也在用情感和道德去绑架孩子,对孩子来说未免太沉重。

现在的家长活的越来越焦虑,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要跟孩子的成绩,孩子的未来挂钩。家长很少静下心来,问一问孩子想不想报某个培训,孩子喜欢做什么。

小到培训班,大到上哪个学校,以后大学报考什么志愿,工作要往哪方面发展,都提前替孩子做好安排。美名其曰:我都是为了你好。爸爸妈妈懂得比你多,我们的意见都是深思熟虑,为你考虑的。

似乎,分数和名次就是亲子之间最多的讨论话题,每当孩子崩溃发脾气,或者质疑,拒绝家长的安排的时候。家长往往抛出一句:“我这么累为了谁?还不都是为了你,你怎么一点不体谅爸爸妈妈?”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问一问自己:是不是真的体谅过孩子?

就像小欢喜中,乔卫东(沙溢 饰)包庇乔英子(李庚希 饰)逃课东窗事发,宋倩(陶虹 饰)发现女儿的秘密基地,并撞见英子、前夫以及前夫的女朋友其乐融融的画面。

宋倩拆毁英子已然拼好的乐高模型,哭着逼问女儿自己究竟哪里不好,英子连声道歉,却最终崩溃哭喊:“至少她不会逼我干我自己不喜欢干的事。”

英子也说出来绝大部分孩子的心声:“爸爸妈妈,你们可不可以不要逼着我做不喜欢做的事?可以尊重一下我的意见吗?考虑我的感受吗?”

越深的羁绊,往往会把孩子推的更远。

因为家长的控制欲和不理解,不沟通,发生的悲剧已经很多。

今年印象很深的是一个17岁少年跳桥的事件:在4月17日22时,上海卢浦大桥,一个17岁的男孩突然跑下车后不带一丝犹豫的迅速跳桥,紧跟着的孩子的母亲因没能抓住他而坐地痛哭。

据了解,男孩今年17岁,是某职校二年级学生。因孩子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母亲把车子停留在车流湍急的高架桥上,不顾来来往往的车辆,和孩子起争执,最终导致惨剧。

一个多么令人痛心的悲剧,这场悲剧的背后却不是意外!

单单从这个母亲不顾高架桥的车流,停下来怒骂孩子的问题上,就可以看出,平时她跟孩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有问题。

母亲都学不会控制情绪,却一味的想控制孩子,高压的控制下,孩子难免会崩溃。这场悲剧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这样的惨剧其实并不在少数,每年都在发生。而我们大多数人觉得,这只是少数的新闻,却不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当爱支配一切时,权力就不存在了;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两者互为对方的影子。”这里的权利,跟我们所提到的控制欲也类似。当我们过度的控制,主宰孩子的时候,孩子是很难感受到我们的爱的。

家长们试着放下自己的焦虑,不去过度的控制孩子。

我们真的需要认真的考虑一下,我们为孩子铺设的路,他真的喜欢吗?试着倾听下孩子的心声,可以给他建议,但同时给他一定的选择权,家长可以试着这样做:

1.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先不要着急处理问题,或者打骂孩子 可以试着引导孩子自己认识到错误,然后问一下孩子有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加深对错误的认识。

2.给孩子一些选择的空间 让孩子有事可做,有选择的空间。这样孩子在自己动手实操的过程中,会越来越自信和快乐。

3.多鼓励孩子 当孩子面对未知,总有一些胆怯,可能会等着家长去帮他面对。可以适时鼓励孩子,去尝试。

蔡康永曾经说过:“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这句话,送给所有为人父母的爸爸妈妈们,希望我们既可以做好孩子的父母,也可以做孩子的朋友。#p#分页标题#e#

关于今天的话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欢迎留言评论,和我们一起交流哦。

如果宝妈宝爸还有什么其他想了解的话题,可以告诉我们。写文不易,多多帮我留言点赞转发哦,雨滴医生谢谢你了!

免责声明:本人的科普,科普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人就职单位无任何关系。 如果我的科普内容有误,请留言告诉我,我非常愿意核实并更正。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