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关键期,学龄前儿童教育怎么做?

我国一般规定3~6岁为学龄前,上小学后叫学龄期,学龄前阶段的孩子,看似懵懂,但却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许多基本习惯和能力在这个阶段形成,所以,学龄前的教育也不能被忽视,那么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包括哪几个方面呢?首先是体育,即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开展体育运动;然后是智育,这是为了之后的教育打基础,不是多认识字会数数就可以的,而是从智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入手;还有德育,需要家长以身作则;最后是美育,让孩子感受美,甚至创造美。

目前来说,有一种错误的想法是,有的家长觉得“提前教育”就是“正确”的学龄前儿童教育了,觉得孩子比别的孩子认字多、会数更大的数、会进行简单运算就是成功的学龄前教育了,但这只是一种狭隘的理解,曲解了学龄前教育的本意。因此,必须要注意,学龄前教育不是“正规”教育,而是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为目的,为智力、身体、情感、意志力的发展提供空间,所以不应该早早把孩子逼到书桌前,做着一些小学生做的事,认字、算数等等。

家长应该做的,是根据孩子无意识注意的特点,不断变化教育手段,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强化求知欲望,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快乐和自豪感。这个时候孩子的无意识注意已经高度发展,比较稳定了,有意注意开始逐步形成,表现就是孩子的注意稳定性差,容易分散,容易被外部特征鲜明的画面吸引,所以,在孩子的这个阶段,对孩子的高专注力要求是不科学的,所以,面对孩子看似“没长性”的行为,家长不要苛求,就让孩子多试、多活动即可。

一般来说,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是这样的,孩子开始渴望独立参与社会活动,但是这又与孩子经验和水平的不足产生了矛盾,而这种心理的发展又促使孩子的能力不断提高;随着心理的发展,孩子开始渐渐有了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能力,孩子会在平时运用逻辑思维,比如孩子会发现一旦怎样就会怎样,所以为了做什么事情,必须先要怎样,这种合乎逻辑的思维活动在孩子脑海中会渐渐形成。所以在这一关键时期的教育,若能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并顺其自然,引导得当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