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我的孩子抑郁了吗

   我的孩子抑郁了吗

求助家长:我儿子读高二,最近情绪低落,不愿说话,不参加学校的活动,有时起晚了就一整天不去上学。他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有时候说他几句,他就很烦躁还发火。我们发现他在看“自杀”“死亡”之类的文章和书,写“活着是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这些很悲观的话。请问孩子是得了抑郁症吗?我该怎么办呢?

赵敏:抑郁,也就是俗称的忧郁,其实是人生常态。抑郁的实质是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愿望落空,求解无果后的一种生命状态,特征是一种普遍的悲伤、痛苦或失望的情绪状态。

愁从少年始。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儿童期相对统一的发展平衡被打破。生理上的快速成长,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自主需求和在更大的世界去探索的愿望,他们跃跃欲试,却又还没有发展好与之匹配的心智能力,尤其是认知与行动能力的滞后,形成了新的现实与内心冲突。

“我愿”与“我能”之间的鸿沟,孩子只能用痛苦、悲伤,甚至失望来填补。加上现实处境中相对单一的发展评价机制,以及各种混乱的价值观信息的侵袭,他们往往更多地选择退回自己的内心,外在表现出来的就是抑郁。

作为父母家长,首先要把孩子的这种生命状态看作是信号,提醒我们孩子可能遭遇到了困惑和麻烦,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情绪、行为的变化,鼓励孩子寻求学校心理老师或咨询师的专业帮助。

其次,家长应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宽容。其实大部分人的青春期都是有着抑郁的色彩和倾向的,只是在过去我们“不自知”或“不接纳”甚至有“羞耻感”。其实,抑郁的孩子有很多的优势,比如善良、敏感、聪敏、善思等。父母要宽容地对待孩子,提供安全的有弹性的成长空间,允许并接受自己孩子生命的不同状态。

第三,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支持。比如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鼓励孩子多参与运动锻炼。必要时可以寻求医药调理和膳食改善。

第四,父母老师以自身的成长性为前提,提高“陪伴”的质量,具备能与之“对话”的能力。青春期孩子大部分其实并不是不愿与人交流,而是找不到能理解他,引领他,点亮他,可以与他真正产生连接和“同频”的人。希望父母能成为这样的人,也能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的交谈对象。

总而言之,青春期式抑郁主要是因为青春期这一特殊阶段带来的,同时又面临来自学习压力、同伴交往、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等许多的现实问题和困境。如果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帮助、理解和支撑,消极的情绪长期积累,就会导致心理的抑郁和崩溃。作为家长,能够真正理解孩子,宽容地对待孩子的这一特殊时期,并且在自身的认知层次和能力上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就能将“危险”转化为“机遇”,和孩子共同体验春春期独特的成长的喜悦。

专家简介:赵敏,长沙市芙蓉区教科中心心理教研员,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木果心理研发顾问。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余蓉 整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