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首谈原生家庭,坦诚曾因为父亲太严格,滋生自卑心理

前不久,著名的央视主持人董卿在新书发布会上罕见地谈及了自己的家庭,并深度剖析了原生家庭带给她的影响。在旁人眼里,董卿似乎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上学期间成绩优异,名列前茅,毕业后不久就被分配到名气较大的电视台工作,辗转多次后来到了央视,并迅速成长为“央视一姐”。这样的成就,是许多人一辈子都望尘莫及的。

尽管成绩已经如此地耀眼,但是董卿的内心,却是极度不自信的,时常滋生自卑心理。而董卿之所以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与董父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教育。

董卿的父亲出身贫寒,一边做家务一边读书,尽管条件艰苦,但董父依旧考上了上海的名牌大学。这段艰难的求学经历给予了董父一个启示,那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董父在这之后,也将这个理念沿用到了董卿的教育上。

虽然到了董卿这一代,家庭的经济条件已经有所改善,可是董父却依旧对孩子实施“苦难教育”,平时在学习上对董卿的要求极为苛刻,不让董卿参加任何的文体活动,寒暑假的时候还让董卿去打工体验生活。

小时候的董卿特别不理解父亲苦难教育的理念,因此还记恨了父亲很长一段时间。不过话虽如此,苦难教育的成效还是挺理想的,在父亲的鞭策下,董卿渐渐变得能够独当一面。在后来和父亲的交谈中,董父诚恳地向董卿道歉,至此董卿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并和父亲冰释前嫌。董卿不否认董父的教育理念是正确的,可是董卿亦不提倡这种教育理念。

因为凡事都具有两面性,苦难教育也是一样。苦难教育的确让董卿变得更加吃苦耐劳,但是却让董卿变得极度不自信。每次董卿做完一件事情的时候,她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只有当自己做得比他人要出色很多的时候,董卿才会觉得心安。总而言之,苦难教育让董卿变成了一个偏执的完美主义者。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会将“成材”这一美好的愿景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但却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苦难教育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孩子的抗压能力,能够让孩子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不过家长们往往却忘记了,一昧地打压孩子,会使得孩子的人格不健全。长此以往,孩子也总是会觉得处处不如人,这种自卑心理甚至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苦难能够磨砺孩子的意志,但我们却不能够一昧地歌颂苦难,从苦难中汲取力量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的人,尤其是孩子,只会被苦难折磨得只剩下深深的挫败感。苦难对于孩子来说,是动力也是压力,身为家长,能够做的还是应该给孩子足够的关爱,至于是否要沿用苦难教育,这个决定还是需要三思。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