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事无巨细照顾宝宝反被指责?照顾太细心,小心影响孩子语言能

我有一个朋友,在差不多儿子2周岁的时候我们带着孩子一起出去聚餐,整个过程就没有听到她儿子说一句话,只说两个字,那就是“妈妈”,神奇的是即使全程不说话,朋友也把孩子照顾的妥妥贴贴,孩子很乖也不闹。

而反观我女儿,一会儿说要薯条,一会要纸巾,一会要炸鸡,喳喳个没完,我还特地问了朋友说她儿子会说其他话了吗?她说还不会,只会叫爸爸妈妈,虽然她也着急,但是孩子就是不说,她也没办法。

我跟她说,孩子开口晚,也许跟你把他照顾的太好有关系,你没有给他开口说话的机会,他自然就不去说了。

我朋友她是个幼师,对照顾孩子很有一套,孩子的任何需求,她一眼就能看透,比如孩子要喝水,手指一下水瓶,她就把瓶盖打开送到孩子嘴边,孩子要纸巾,嗯嗯一下就把纸巾给他,反正就是一哼唧一皱眉就能知道孩子能放出来什么屁来。

这样照顾孩子确实很省心,但是弊端也很明显,就是孩子明白老妈是个万事通不用开口也能明白他的意思后,他就不愿开口也觉得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按照宝宝语言的正常发展规律,多数宝宝是在6-7个月的时候开始理解语言,10-18个月的时候慢慢开始说出词汇,并进行普通的语言表达。

但是规律是规律,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脾气,并不是每个宝宝到了时间就会说话的。

那么想要孩子开口该怎么做呢?

鼓励孩子说话

鼓励孩子说话跟教孩子说话不同,不是单纯的你说一句,他跟一句,而是要给他创造说话的环境,比如孩子想要一样东西,鼓励他说出来而不是直接拿给他。

就像我对女儿就是装傻模式,女儿用手指猛撮水瓶,我就是故意装不知道:宝贝要什么啊?这个吗,这是水?那你跟我说啊,说“水”。开始时,只要女儿能说出类似水的发音,我才会把水给她,并且以后只有说出某个事物才会给她,而不是手指一下就好。

慢慢的,就可以增加词汇式,语句式,比如“要喝水的话要跟妈妈说“妈妈,水”,“妈妈,我要喝水”,“妈妈,我想要喝这个水””只有她把整句说出来了,才可以喝到水,否则我就装听不明白,“你要什么啊,你不说妈妈怎么知道,哪个东西,”然后在旁边乱指,直到她说出水,我才把水给她,然后假装恍然大悟:“哦,你要水啊,你不说我就不知道啊,下次要水的话记得跟妈妈说“水”知道吗。”

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

什么是语言环境呢?就是让孩子的周围要充满声音,这样耳濡目染之后,孩子自然会受到熏陶,这就要求家人要“废话”多,如果家人都是沉默寡言,闲暇时只会玩手机,孩子一个人玩时就听不到声音,也无法形成对话,那么语言就会学的慢。

反之,如果家长能多陪孩子玩游戏,如“这个积木放到这里就变成什么了啊,是一条小鱼!你喜欢什么颜色的积木?这个黄的啊,妈妈也好喜欢,我们要不要给小鱼搭个小房子……”这样不停的边玩边说,孩子也就能边玩边接收语言信息,也能更好理解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简单的语言种类

也就说一种语言环境的孩子学说话会更早,因为都是统一的名称,而家有方言和普通话的,开口会稍微晚一些,因为孩子会造成语言混乱,一种事物两个名称,她自己也不知道该说哪一种。

但是家有多语言种类并不是坏事,虽然前期接触语言种类多的孩子开口会晚一些,但有研究表明,随着孩子语言能力发育,到了3.4岁以后,孩子就能同时掌握多种语言,并且越长大,越能区分不同语言,多语言环境只是对早期开口早晚有影响,不影响实际的语言能力。

让绘本有声有色

绘本是书,自然不会发出声音,但是如果家长带着孩子一起看绘本的话就能让绘本自己“发声”了,也就说家长可以经常带着宝宝看绘本,边看图边讲解,用夸张或动作性的语言去给宝宝讲解绘本的故事,这样孩子就能通过家长的语气,动作来猜测出话语的意思,这也是非常好的给孩子进行语言熏陶的方式。#p#分页标题#e#

除了故事性的,童谣类,儿歌等形式的绘本也都是语言启蒙的好帮手。

孩子说话晚,只要不是病理性的,家长一定要从孩子身边找原因,孩子开口说话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家长努力了,其他的就静待花开吧,在3岁前,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开口表达。

我是小皮育儿经,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学习,爱生活,关注我,让我们一起了解更多孕产、育儿、教育知识,一起成为更好的父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