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生娃,不是越早越好!李玫瑾教授:做不到这三点,别急着当爸

文/笑雪

今天跟妈妈打电话,提到一个堂弟,妈妈说这孩子犯了事,被抓起来了,我大吃一惊,堂弟才20岁,这么年轻就有了不良记录,出来后会不会影响个人前途呢?

几年前,寒暑假我还给堂弟辅导过作业呢,那时他就很调皮,不服从指导,对学习兴趣全无,但是一提起电脑游戏就来了话题和兴致。那时他还在上小学,婶婶不会教育小孩,堂弟犯了错她就拿针扎他。

后来,初中时他因为打群架被学校开除了,家里人托关系给他转了学,勉强花钱买了个高中,可是才高一他就死活不上了,辍学后,跟着几个社会青年流浪社会,偷鸡摸狗,不干正事。

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曾经做过对李玫瑾教授的专访,她说:“十三四岁的孩子开始出现问题,你基本就可以断定这孩子在6岁之前的抚养就有问题。一个人到20多岁时发生了违法犯罪的问题,你会发现他的问题可能在18岁之前就已经显现了。”

婶婶早些年有过一次婚姻,后来离婚再嫁,生了我堂弟后,百般宠爱,叔叔常年在外地打工,农村人可能也不懂怎么教育孩子,每次堂弟一做错事婶婶就拿针扎他,但是堂弟丝毫不改,甚至愈演愈烈,婶婶每次提起孩子,都是无助又绝望。

可能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可能觉得孩子吃饱喝足穿暖,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他们就可以自然而然的长大了。确实,孩子可以这样长大,但是他的人性会有缺失,心理会有病态,他们会出现各种行为问题、心理问题,例如逃学、撒谎、偷窃、上网成瘾、不尊重父母、上学拉帮结派打群架、离家出走、参与抢劫等等。

李玫瑾教授认为,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基本源自幼年时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出现了问题,因此,年轻人婚后生娃,不是越早越好,先想好这三个问题,做不到这三点,别急着当爸妈。

一、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

相信每个人身边都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孩子出生后,夫妻俩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孩子,等到家财万贯时,却发现孩子已经成了败家子,事业飞黄腾达,孩子却变成只知道伸手要钱的“陌路人”。

养育孩子不是儿戏,不但要“养”还要重“育”。宝宝出生后尤其第一年,一定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孩子12岁之前,不能离开父母身边。

中国目前有两亿多农民工,大量的留守儿童缺失父母的爱与教育。李玫瑾教授提到一个案例:一个16岁的少年犯,在短短两年之内杀了很多人,了解他的出生背景才知道,他很小时父母就出去打工,把他扔给老人,可是老人管不住他,任由他为非作歹。到了十二三岁父母把他接到城里,可是他没知识、没观念、没能力,从小就松散惯了,出力的活一点不想干,他觉得抢劫来钱快,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入深渊。

二、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

正如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语叫“高质量陪伴”,孩子出生后,如果年轻父母不愿意照顾婴儿吃喝拉撒睡,那么最好先不要当父母。对孩子来说,12岁之前与父母之间会存在依恋关系,年龄越小依恋越重要。

在孩子生命之初,父母为其付出的辛苦越多,依恋时期的陪伴越多,孩子的心理发展会越健康。另外,别让陪伴变成“陪着”,你只是坐在孩子身边,但是却是刷手机、玩游戏,这种陪伴是假模假样,你觉得付出了时间,却于孩子成长无半点促进作用。

我有个朋友,有一次提起陪伴孩子,她说她老公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每天下班回家,先把手机收起来,专心陪孩子玩游戏、搭积木、讲故事,全程投入陪伴,孩子也很黏糊他爸爸,父子俩感情特别好,有时候她这个做妈妈的都有点“嫉妒”了。

三、是否愿意主动学习育儿知识,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等问题?

社会发现日新月异,育儿观念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例如以前给月子娃剪睫毛、挤乳头、扎马牙、去胎毒等等,现在这些都被定义为“陋习”,不学习你都跟不上时代发展,还会给宝宝增加痛苦。#p#分页标题#e#

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出生后会自然长大、自然懂事,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不懂得孩子发展规律,无法针对孩子异常行为及时给予教育,等到长大后发现孩子身上各种“毛病”时,此时再进行教育却为时已晚。所以心理学尤其是发展心理学,应当作为为人父母者的必须知识,有条件者一定要阅读《发展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等。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