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儿园打人?美国老师必做的处理流程,值得我们学习

文/孕婴帮,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有人说孩子是天使,有人说孩子是淘气的小恶魔,“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大概就是这样描述的了。他们乖的时候具备萌娃属性,惹人怜爱,聪慧活泼;可是一旦熊孩子属性启动,殃及的不仅仅是玩具娃娃,还有最亲爱的朋友。每个孩子都是家长手心里的宝贝,放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所以宝宝的要求都会得到最大的满足。

但是在同龄人聚集的圈子里,如果不懂得谦让和有爱,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关爱,那么宝宝的小宇宙就会爆发了。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就是万一宝宝动手打人,老师们应该怎么做呢?

说到幼儿园中宝宝和老师相处的话题,我们可以从新闻里提炼出很多关键词,比如虐童、食品中毒、关爱呵护等等。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老师应该无条件的关爱呵护学生,如果出现个别的恶性事件,大家就会在脑海中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觉得幼儿园不安全,老师素质不行。

其实这特别考验老师们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分寸感把握和高超的引导能力。老师毕竟不是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止于言传身教,不能过于体罚和责骂。一般老师看到孩子动手打人,可能会立即制止,单纯地拉开两个孩子,或许有些负责任的老师会分别跟孩子谈心聊天,找出有错的一方,鼓励孩子互相道歉。

老师会主动做出努力促进两个孩子或者整个班的凝聚力。那么有没有一套科学且有效的经验可以借鉴学习呢?其实帮妈发现在美国一所幼儿园里,有一位老师的方法特别有趣。如果发生孩子打人的事情,他第一步是观察孩子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年龄段。

1、如果是2岁以下的宝宝发生肢体冲突,首先需要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认知能力不完善,对很多事情没有正确的概念。在幼儿园里很容易看到小朋友因为玩具、桌子、铅笔而发生争吵,在事件发生时,老师会帮助犯错误的一方来观察受害方的表情和动作,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另一方面老师会引导受害方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争取同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最后,问题的源头在于玩具或者桌椅分配不均,因此,老师应该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改善措施。

2、如果是4岁以上的宝宝发生肢体冲突,首先需要老师明确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了观察理解别人感受的能力,很多时候可能要考虑孩子是否得到老师足够的重视或者孩子的家庭环境影响。

这是因为很多孩子希望犯错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注,有部分孩子会因为家庭中不和谐的关系而自暴自弃,在这个时候老师需要有足够的观察力和耐心,去发现、去引导和鼓励,让孩子意识到打人是不对的,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促进孩子们的合作能力。

看完今天的分享,老师们有没有得到一些启发呢?其实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家长,初心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孩子的健康茁壮成长,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对于孩子来说,家庭和学校是伴随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地方,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的有效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孩子不是某一方单独的责任,只有双方协同合作,才能描绘好宝宝们的未来。

我是帮妈,两个孩子的妈妈,一名高级育婴师兼具插画师,有关孩子教育、生理、心理、营养、日常保健与护理等方面问题,问我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