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泣后,先找爸爸还是先找妈妈有区别,关系到家庭幸福度!

曾有网友这样评价孩子和爸妈之间的亲密关系:孩子进门第一句会先问妈在哪,即使第一句叫了爸,下一句就是“我妈哪去了?”这个总结很风趣,但却又真实。一般来说,孩子在家里都会跟妈妈比较亲近,跟爸爸相对疏远。

当孩子在外面受了伤、被惹哭了,第一时间想到的也会是妈妈的安慰。但这种现象反映出爸爸在家庭教育方面参与的不够多的问题,如果孩子哭了,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爸爸,或许家庭幸福度会比原来更高!

先叫妈妈,是孩子的本能,但却也可能反映出家庭的问题

孩子本能是“叫妈妈”

孩子打娘胎里出来,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先和妈妈待在一起十个月 ,来到世界上之后,对妈妈本能的需求比爸爸多得多,甚至孩子只会记得妈妈,而忽略了爸爸。可以说在婴儿阶段,妈妈对孩子的养育占主要,而爸爸起到的作用很小。

这样一来,孩子本能的需求就决定了妈妈在孩子出生之际可以先占领主动权 ,有更多跟孩子相处、亲密接触的机会。自然也就形成了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导致了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都希望跟母亲腻在一起,受了伤、被惹哭了,也会在第一时间想要“妈妈的怀抱”。

一直“叫妈妈”,可能反映家庭问题,爸爸的缺失,丧偶式育儿

然而,因为宝妈几乎把事务全揽,孩子他爸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找不到存在感 。同时,宝爸可能忙于工作,没时间、也没精力再“折腾着”照顾孩子。于是就渐渐的淡出了孩子的生活圈,造成了孩子和爸爸之间的疏远。再发展下去,就变成了“丧偶式教育”,父子之间的感情也会不复以前的亲密。整个家庭的幸福指数也会因此而下降。

孩子“改口”,并非妈妈不好,而是爸爸有“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完美逆转亲密度

有些妈妈会发现,为啥我家孩子前几年一直粘着我,最近却一反常态,跟他爸更亲密了呢?爸妈的亲密程度发生转化,孩子变得更喜欢找爸爸,并不能归结于宝妈对孩子不好。而应该是宝爸的“人格魅力”使然。

首先,能让孩子“改口”的宝爸,肯定尽量多的抽出了时间来陪伴陪伴孩子,这些时间很重要,给了父子沟通交流、互相熟悉的机会。但宝爸在工作之余抽出的这点时间,可不及宝妈的“全

天候式陪伴”时间的十分之一。

虽然时间不多,但宝爸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逗孩子玩,想方设法的增进父与子之间的感情。在玩游戏的点子上,爸爸的想法肯定要比妈妈多多了。有的爸爸甚至会变成一个“行走的游戏库”,只要和自家孩子在一起,父子之间的游戏总是会变着法的玩。

爸爸懂得散发自己的人格魅力,提升家庭幸福度

这样一来,孩子见到爸爸就会很开心,和爸爸的亲密度自然会飞速上升,甚至超过妈妈。这类宝爸尽管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但却懂得抓住爸妈之间的优缺点,灵活变通地给予孩子陪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孩子记住自己。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什么事都会来找爸爸出面解决。同时也能真切地感受到爸爸的存在,感受到父爱的力量,家庭幸福度也会提升。

总而言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爱与母爱不可偏废,都要俱全。即便爸爸没时间陪伴孩子,也可以通过一些“小聪明”、‘’小点子‘’来弥补欠缺的爱,不仅有益于提升家庭的幸福度,也让孩子受伤的时候能第一个想到自己。

标签